在梅州,人们常谈论松口声和松源声的差异:松口声如同糯米羹般柔软,而松源声则硬朗如棺材钉。从地理位置看,松口和松源相距不远,但他们之间的语音差异却颇为明显。松口声比“糯米羹”还要柔软,而松源声则比“棺材钉”更为坚硬。
除了指代钉子外,“棺材钉”在客家话中也用来形容一种特别坚硬的山坑螺。在整个梅州范围内,有哪里的客家话最为坚硬?大多数梅州人会毫无犹豫地回答是五华话。这是因为五华被誉为石匠之乡,“打石头”是一种体力活,只有健壮的人才能胜任。而历史上五华就有许多这样的石工、石匠,他们因其坚强而闻名于世,因此“五华阿哥”的这种形象得以传唱。
原本,这种“硬”的特质起初用于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扩展到了描述五华人的语言特色和个性。在旧时关于五华石匠的图片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力量与技艺。
兴宁虽然与五华毗邻,但两地方言虽有相似之处,梅县人仍然不会觉得兴宁话过于严肃或粗暴。这可能是因为尽管两者的语音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声音抑扬顿挫还是保持了一致性。此外,现在提及对兴宁话印象的普遍反应往往带有一丝幽默,因为自媒体视频流行期间,大多数搞笑视频都是使用了兴宁方言,反映出兴宁人天生的开朗、幽默以及良好的口才。
那么,在客家方言中,又该如何定义最具「软」属性的地方呢?很多人会迅速回答说是绕绕韧韧的梅县「松口声」。这主要是因为「下水聲」的代表性,以及它与其他地方方言之间明显不同的特点。清末民初,当粤东、闽西客家前往南洋时,由于汕头作为必经之站,故其独有的历史底气十足,即使现在水运衰退后,其影响依然存在,不仅在文化艺术上,更是在曲艺表演方面留下了深刻痕迹,如有客家俗谚「自古山歌皆(从)口出」可证实这一点。
因此,一种语言是否「软」或「硬」,并不完全由它本身的声音特征决定,而是受到孕育该语言地区的地理、经济条件以及个人主观感受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