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中国民居探秘:东源蓝口乐村石楼的历史与建筑特点
东源县乐村石楼,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至道光十三年(1887)完工,历时85年,是一座活的古建筑和传统习俗博物馆。它坐南朝北,为客家四角围屋,由四堂四杠横屋和前院、半月形池塘、屋后半圆形花胎等组成,总面阔71.5米,总进深110米,占地面积7860平方米。
石楼内有大小厅20个,天井36个,大小房间108间,其门前半月形池塘面积1000多平方米,与楼后数百平方米的花胎遥相呼应而成一个满月形。进入楼内,只觉厅中有厅,门后有门,楼外有楼,如无熟悉楼况的人士带路,大约会迷路。
这座巨大的用瓦、用砖量,也让当年的建造者“买了5条瓦窑烧了6年”,专门烧石楼要用的砖瓦。而木材,则用电船从江西等地载来。梁枋、月梁下、出头、雀替、封檐板,有贴金花卉瑞兽浮雕及镂雕。这些木雕并没有太繁复的镂饰,但木材用料,不吝啬。
外墙进门的大门页,一扇重达300斤。这座建筑在防御方面也非常坚固,它是由四个碉塔围护,并且每个碉塔都是一样的高度,还有一层更高一层的主碉塔,可视野更开阔,更远的土匪来犯,也能被人早早瞭望到。
为了保护族人和后代,同时外可御敌,内可安居,这座古宅真是绞尽了脑汁。在这个地方曾经住过红军游击队,在这里保卫团曾天节办过班,最终河源解放。不过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座巨石城堡各处精美雕花被认为是封建余孽,全被铲除了,现在还能看见一些当时没铲干净的一些雕饰。此外,每次修缮,都会发现新的历史痕迹,让人们对这段悠久历史更加好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