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以庄子为经典物化逍遥乃至真仙境界

这个梦,就是中国最为著名的蝴蝶梦,是历代骚客文人、宗教人士和哲学家不断解读、吟咏和憧憬的一个梦。《庄子·齐物论》末尾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之谓物化。”齐物论是庄子的哲学核心与基石,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指出天地人物皆由道气所化生,本属一体,并无二致。

世人纷纷扰扰,以我见执着于世间事,与物相对立,不但毫无意义,还束缚了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无法到达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只有放下我心,与道契合,与物同化,便能得到真正的逍遥。庄子通过一个梦告诉人们,在某种境界下,人可以与物转化,这种境界,也就是《齐物论》开篇提出的“吾丧我”!

庄子崇尚逍遥游,那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但在现实世界里,人与物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的自由,都需要有所待。在现实中,大鹏需要羊角风凭依才能飞得起来;列子虽然御风而行,但还要借助风力。而真正能够做到无所待而随性逍遥的人,只有神仙才能够达到。这一点,在《庄子·列御寇》中被提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然而,这样的绝对自由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庄子承认并接受这个现实。在《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受命运摆布的人,他们超越了形体和命运,对身心的束缚,在精神上得到了无比的自由。

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需要完备的心性修养,以及方法如坐忘等,用来超越心性,最终达到至人的状态——没有己,没有功,无名。这是超越个人欲望和社会规范,从内而外获得一种平静和释放。

因此,《庄子的思想》,形成了他的恢廓宏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生死、荣辱、利禄、是非都有全新的理解。他认为“方生方死”,即便生命短暂,却又充满活力;对于死亡,他则完全不介意,就像鸟鸢食其或蝼蚁食其一样自然,因为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他将这看作是不值一提的事情,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于此何其偏也?”这意味着他将个人的生命看作微不足道的事,即使是楚王相国宝座,也不过如此。而他宁愿成为泥涂乌龟,而不是竞争那些虚幻的荣誉。他甚至觉得惠子的千辛万苦保护梁国相位,不过是在怕被凤凰抢走腐鼠肉一般可笑!

最后,可以说,《庄子的思想》,奠定了道教心性哲学基础,为早期道教补足理论缺陷,是先秦诸子的重要人物之一,被称作神人,而孔夫子则被尊称圣人。他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小变动——从人类视角跳跃成了一只飞舞翩翩的小小蜕变后的大美丽羽虫(亦即大象)——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凡胎,将我们引领进入另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透过表面的繁复杂多面向,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单纯明净,让我们的灵魂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