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的学术探索与艺术演绎从寂静到热烈的旅程

作为本土宗教文化的道教音乐,自20世纪50年代末,部分学者零星地做了一些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更多学者参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学术理论研究,以及将道教音乐引入剧院舞台作艺术性表演展示,这一学术“冷门”逐步形成研究“热点”。文章以过往道教音乐的学术研究及艺术实践之综述和分析为主要内容,对当代道教音乐做了回顾和展望。

在国内五大宗教中,道教在社会影响力上略显势弱,但就道教音乐专题性研究方面而言,则成果彰显。数据显示,至2002年,佛教音乐研究的论文有262篇,著作22部;天主 教 音乐及伊斯兰 教 音乐 的 研究较少。相比较于这一数据,由笔者对1957至当代2008年间共发表学术性 道 教 音乐 研究 的 论文 290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50年间内地发表文章274篇,而境外发表16篇,与内地数量差距悬殊。

一、 道 教 音 乐 之 学 術 研 究

概述

1957年至1960年期间,在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对苏州玄妙观《全符》《全表》《火司朝》科仪进行了采录整理,并编撰了《苏州 道 教 艺术 集》,[5]其中除了有一篇文章对苏州 道 教 音 乐 作 简 略 摘 述 外,还有以工尺谱记录仪式音频楽谱,并附图片和对仪式中 道 士们行法动作描述。此外,还包括扬州市文联所编《扬州 道 教 音 乐 引导》;李石工等人记录翻译经韵八套及笙管曲二十七首;杨荫浏与曹安合编 《 苏 南 吹 打 曲 》 [8] 等。

寻求传承与发展

1982年的呼吁重视并搜集整理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如陈国符前后发表史证性论文,以及李养正、卿希泰等非音樂界學者的相關參與,使得這一領域在學術視野、學科定位及學術規格上獲得提高。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研討會對於該領域也有貢獻,並培養了一批專注於此领域的人才。

现状与展望

近期,以武汉音樂學院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已經開始培養專門從事此類工作的人才,並建立相關機構進行深入調查與資料收集,這些努力使得當代宗族音樂得到了更加廣泛認識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未來,有望通過更廣泛的人士參與以及技術進步,更全面、高質量地保存傳統樂器與歌曲,以達到跨越時空傳承文化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