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的语境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被重新探讨和理解。后现代主义者批判了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理性主义传统和普遍主义范式,他们主张离开真理、确定性、普遍性、本质和系统的现代话语,并拒斥自由与宏大叙事。在这种背景下,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不是简单对立。
从解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强调了所有“宏大叙述”的局限性,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它们都无法真正说明自身合理性的问题。这一“合理性的危机”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历史上具有主宰力量的“宏大叙述”,并将它们从现代性的神坛上取下来。
另一方面,有些后modernist倡导一种建设性的方法,他们提出了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础建立新的科学与宗教关系。他们批判了所谓自然祛魅,即否认自然有任何主体性、经验或感觉,这种观点导致了现代科技不断产生异化。同时,他们也要避免虚无主义,将自然返魅视为实现新型关系的一个途径。
尽管后modernism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一致意见,但其思想对重构二者的关系仍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意义。美国学者巴伯指出,科学与宗教可以有四种基本模式:对立、无关、对话和整合。在后的modern世界观分析中,这些模式得到了深化。而通过语境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关系实际上是多样且复杂,不仅涉及到文化层面,还需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境。
此外,一些後modernist试图超越二元思维方式,从单纯反思技术至尊转向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如视域融合。这意味着把科学家和神学家作为伙伴,让他们参与到批判性的反思之中,同时尊重各自领域完整性,以达到新的共识。此举旨在克服极端的唯物论或原教旨主义,而实现更为包容的地平线融合。
总之,在後modern世界观下,对於科學與宗教關係進行探討是一個積極而重要的事業。但我們必須小心不要過分簡化這個問題,也應該注意到即使是在後modern主義框架內,這種探討仍然存在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