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知:道家思想创始人与隋炀帝的密切关系
在中国道教史上,王远知因其与上层社会特别是朝廷的深厚联系而被重视。他受到了隋炀帝、唐高祖和唐太宗的青睐,使得偏传江南的茅山宗盛行于中原。王远知开启了这一先河,后来潘师正和司马承祯继承了他的衣钵,他们尊崇道德,名声显赫,可以供后人学习。
王远知出生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据说他母亲梦见灵性凤凰并听见腹中有啼叫声,因此家中感到奇异。少年时期,他聪明过人,在接受儒家教育的同时,还能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当时,他师从宗道先生臧矜,并接受了他的道教指导。在臧矜的影响下,朝野一度出现了一股旺盛发达的情景。
二十岁左右,王远知隐居于茅山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茅山风光秀丽、幽静宜人,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圣地,上清派祖师杨羲等都曾在此修炼。后来,他又去东岭游学,与张法本交流符命事宜。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晋王杨广亲自派使者到茅山迎请王远知,这次会面让晋王对他的学问和才智印象深刻。随着时间推移,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率军征伐高丽期间,又特意派使者前往邀请他赴京,但最终因为预言天下的乱局而决定返回太原向李渊传递符命。在李渊根据符命一步步杀入西京长安,最终建立唐朝之后,不忘恩情,将他授予为朝散大夫,并赏赐金缕冠及紫丝霞帔。
武德年代间,秦王李世民微服私访拜会时,被认为必有一人是圣君,而秦王即位后的贞观九年四月,依旧不忘恩情,将他召回洛州准备资财船只,并赠予法服,让他回到茅山居住。此后,每当有重要事务需要咨询,便遣使送香油龙璧至山中作法事。这一年九月十六日,无病而逝世,其享寿一百零七岁,当时人们称之为“法主”。他的著作《易总》流传至今,是众所周知的一部经典作品。他留下的弟子包括潘师正、徐道邈等,他们继续传播他的思想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