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道教能久传不衰的,多系道士与上层社会有联系,尤其是与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关系密切。王远知受重于隋炀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传江南的茅山宗,盛传中原,经久不衰落。王远知开其先,潘师正、司马承祯踵其后,尊道贵德,名垂史册,可使后人借鉴。
一从名师隐茅山 闻名陈朝 王远知,又名远智,其父昙选为南朝陈时的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其外祖济阳丁超为南朝梁时的驾部郎中。生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据说,其母梦见灵性的凤凰后妊娠,再听见腹中有啼叫声,被家人感到奇异。
少年时极聪明,在受儒家教育同时,还能博览群书。年十八,从师宗道先生臧矜。在他的参谋下曾得到梁、陈二朝皇帝器重,以礼相见。在他的指导下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大约在二十岁时隐遁到茅山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
茅山风景秀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天下七十二福地”。王远知继承了上清派经法成为上清派茅山祖师;又继承了道教茅山宗成为第九代宗师。
王远知仰慕茅山陶弘景,在他去世十一年后到了茅山修习司陶弘景的经法。陈武帝召见并加以礼敬问道事宜,并送他回去。他归来后移居华阳洞西北岭上,一次偶遇醉卧呕吐的人,最终引发了一系列故事,他还帮助李渊登基建立唐朝,并被授予官职和奖赏。
隋开皇十二年晋王杨广镇守扬州特派长史等到 茅 山以礼诏迎 王遠智感动随使走出山谷会晤晋王并被晋王器重。而炀帝亲征高丽途中再次遣遗大臣前去请他入宫,但炀帝死后,他预料国家将乱,便离京向李渊密告符命,将有天下,而李渊最终得位建立唐朝,是为高祖,对此表示千恩万谢而坚决返回 茅 山。他回到後,不断受到宫廷之邀,并建造太平观让他居住,最终无病而逝于贞观九年四月。一百零七岁那年的九月十六日,当时人称他为“升真先生”。
他的著作《易总》十五卷流行一世,他入室弟子包括潘师正、徐道邈,他们同得秘诀,其中潘師正在隋炀帝召见之后收為門人。此後,以潘師正傳 道 至北方,並且繼續傳授苍霞經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