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会对宗教产生信仰,是因为宗教的教理教义其实在讨论两件事,一个我们生时该怎么样活,二是我们死后该去向哪里。简而言之,便是现世和往世的区分。人们在现世的世界中经历了种种的不如意,于是就会把目光转向于信仰,去追求这么多不如意的来源是什么,究竟该怎么样做才能改变当下的境况,以及对以后美好的期许是如何。
在这个三个问题上,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解决方案。而道教却不同于其他宗教,只言一个字,“生”。在道教的义理中认为,生,或讲活着,是我们谈论一切信仰和宗教的前提。唯有保持健康的身心,才有资本去谈论修行所为何事。这也铸就了道教中传承千年的“重生”“贵生”“乐生”等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思想。
然而,我们仍需提出疑问:“生”,难道仅仅只是生命和生活吗?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放在物质生活上,那么修行意味着什么呢?
每当提起道 教,我们常常只局限于修炼成仙、长生的概念。但实际上,它远不止这些。追求长生,不过是一种珍视生命、延续存在的手段罢了。而肉体生命之延长,也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在这过程中,有些人原本可享受较长寿命,却偏偏选择走向死亡,这并非因他们没有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在过度关注私欲(如增加物质生活或延长肉体限度)时,使得自己走向错误的人性选择,最终遭遇果报。
因此,对于“乐生的”概念需要一番纠正。“乐”,不是单纯地从个体角度寻找欢愉,而应该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与变化,不应该建立在漠视他人或损害他人的基础上。此乃真正意义上的内心满足与自我完善。
基于这种理解,可以看出万物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在外表、社会地位以及财富拥有方面有所差异。当人类贪图更多,却忽略可能带来的后果时,就迷失方向了。在这一点上,将见到他人所得胜似己方所得,并能感同身受,则成为一种共情能力,即使如此,在众多情况下依旧能够保持慈悲与怜悯,从而超越冷酷自利的人格特征,以更高层次的人性形态展现出来。
通过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人间真爱及天地至美之乐趣,即南华真人的鼓盆歌故事所描绘的情景。当人们全力以赴地追求其愿望,同时又感到对于所有生物来说,一切都是自然界赐予,与其接受它们即可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状态,这便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倡导的一种精神境界:既接受但又热爱周围环境,从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心自由与满足感。
最后,让我们将重生的重要性反复强调:把每一份宝贵生命看作我自己的;尊崇所有生物作为最高贵的事物;追逐那些让我们的存在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不管是在你我之间还是任何其他生物间,都要抱持着慈悲眼光来看待,每个人都是具有价值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被尊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