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之智慧知我者希以排比韵律探索道的超越性与深邃

两千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的视野,从形而上的角度洞察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社会,与世间万物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智慧。然而,即便有许多注释家研究《道德经》,真正理解“道”的者并不多,而误解者众多。这些注释家往往忽略了“道”的超越性,或仅从一个层面理解它。

近代以来,一些国人将“道”简单地理解为自然规律,甚至把《道德经》看作是自然辩证法的典籍之一。确实,《道德经》中提到了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等特性,但这些只是表征其更大的属性,不应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形而上之“道”。

有些人认为,“道”只是一种生活准则或规范,这同样是不全面的。在陈鼓应这样的观点中,他将《道德经》中的“道”分为不同的形式,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含义。这忽略了老子的原意:“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规则、指标、或典范。”

陈先生对待“ 道”的态度,是基于他先验否定了老子所说的“ 道”的存在。他认为,“ ‘ 道’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问题”,即它并没有真实存在,因此所有关于它的事项都是预设出来用于解决生活问题。但这样做简直是在否认整个《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它试图用科学主义来解释一个超越科学主义范围内的问题。

如果我们按照陈先生这样的逻辑去分析,那么不仅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来说,我们可以说很多西方哲学概念也同样被限制在可观察经验范围之内,因为它们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来挑战任何非经验性的知识体系,那么几乎所有人类已知的事物都会被抛弃掉,只剩下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这两个领域。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和维护中华文化以及其他任何古代文明的话,我们必须认识到那些基于抽象思维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识体系,并且要承认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盲目接受某个时代特定的科学或者文化理论,而应该寻求一种平衡,让我们的认识既符合现代科学探索又能尊重历史传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