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各种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形而上之“道”。如果将“道”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其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其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 “ 道 ” 举单一地看作是人的生活准则或规范。在 《 道 德 经 》 中 确 实 讨论 到 “ 圣 人 之 道 ” 或 “ 善 为 道 者 ” 之 “ 道 ” ,但这圣人或善为者的行为都是效法于超越的大路,是 “ 道 在 人 世 间 的 体 现 或 延 伸 。 因 此 将 " 道 " 单纯 理 解 为 人 生 准 则 或 典范同样也是以偏概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DOA_ DECHING_》中的"DOA_"就是没有任何内容,因此我们想把"DOA_"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当代著名哲学家陈鼓应则干脆把《DECHING_》中的"DOA_"分为多种形式加以理解,他认为,“老子的书上所有的一' DOA_'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s'但是在不同章句’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有些地方,一'DOA_'指的是一种规律;有些地方,一'DOA_'指的是一种准则、一'doal;或典范。”诚然,《DECHING_]中看似有这几个方面’论述,但都是作为'DOA_'的一个不同特性的展开,'D OA _ '并不因此而‘具有不同的意涵’仍旧是一致若水。如果说'DO A _ '因为有不同层面的表现就成为不同的事物,那就犹如说某个人因有喜怒哀乐而变成喜的人、怒的人、哀的人、乐的人等几个不同的人。
在《DECHING_]文本校勘训诂方面尚颇有建树's Chen先生为什么对'DO A _ '会如此思考?原因在于他先决性地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的所说的'DO A _ ''存在。他声称:“‘D O A ’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一'D O A '_所具有的一些特征以及作用,都不过是一个假设。”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D O A ’只是一项假设,一种愿望,用来安排与解决人们生命中的问题。”
换言之,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科学主义信念之上,即一切未被验证的事务都不值得讨论,因为它们无法通过实验检验。这意味着,对于像"D O A '"这样的概念,只能接受它或者完全否定它,没有第三条道路。而对于那些试图用这种方法去挑战传统文化根基和深邃思想界定的观点,我们必须提出质疑:是否科学主义过度简化了人类知识体系,以及是否我们的认知能力应该受到经验数据驱动?
最后,让我们重新审视陈先生提出的关于"D O A '"这个概念,以及他如何利用自己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个概念。我相信,在这样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D O A ‘这一重要概念,而且也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角度,以便更好地接触并研究其他领域内可能存在类似情况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