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三天内解经》
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是因为它探讨了两大问题:如何在现世活得更好,以及去向何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遭遇种种不如意,因此转向信仰,以寻找这些不如意的来源,并希望改变当前境况和美好的未来。
不同于其他宗教,道教只提到一个字“生”。在道教中,“生”是所有信仰和宗教前提,只有保持健康的身心,我们才能谈论修行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道教传承了千年的“重生”、“贵生”、“乐生的思想”,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一些人认为,因为讲的是“生活”,首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珍爱生命、珍惜人生,这点没错,但只有将个体概念修持好,社会理想目标才实现。不过,这还不是全部。“生”,难道仅仅是生命和生活吗?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那么修行又为何?
每当提及道教时,大多数人会局限于成仙、长生的概念中。其实追求长寿只是对生命珍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肉体延长,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道祖说:“出生入死。生物十有三,死亡十有三。”凡出生的必走向死亡,不论寿命早晚,在这世间都是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没有必要逃避。但很多人本应活久,却偏离死亡之路。这并非不爱惜自己,而是太爱惜自己,最终导致果报降临。
所以,“乐生的概念需要纠正。乐,是从生命找到欢乐,是始终以乐观豁达面对一切,而不是纵情贪恋,更不是建立在他者的漠视上。
根据道家的观点万物由同一源生成,都具有相同的自然属性。在外相上的高低美丑,在社会上的财富地位区分,所以人们以为拥有更多就能等同于更加富足安定。但这已经南辕北辙了。
是否富足,不在物质属性,而应该是一种心理感知。当私欲满足,却很少警戒所得必失今日所得便可能成为他日所失今日我有所得便可能成为他人所失修行强调见己有德,如己之德见己之病,如己之病见他之病
因此,对待众生的怜悯慈悲,就成了最重要的事项。而真正的人伦价值,就是能够感受到真爱与大自然至善境界正如南华真人的鼓盆歌故事,当大家都为新添喜事悲伤时,他却跳脱出来看待轮回无尽的人间世界接受其客观存在热爱则是一种修行属性
所以重视所有生命,与他们共享快乐与痛苦,让我们超越五光十色的尘埃,从宏大的角度看待人类本性不会因为世上的恶而憎恶世界反而因看到不美好而更加珍惜唯一美好的努力去追求更坚定地维护这种方式才叫做真正的人类精神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