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超越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形形色色的各种文本,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各色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
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确实谈到“道”的规律性方面的特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相辅相成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并不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作为其主体的形而上之“道”。如果将“道”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其某个特性当做其全部,并对其产生曲解。
有一种认识是将“ 道 ”仅仅理解为人生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经 》 中确实谈到 “圣 人 之 道 ” 或 “善 为 道 者 ” 之 “ 道”,但这些圣人的或善为者的 “ 道 ” 都效法于超越的大 " 道 " ,即 " 道 " 在 人 世 间 的 体 现 或 延伸 。 因此,将 " 道 "僅僅理解為人生准則或典范同樣是不夠全面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Dao De Jing 》 中 的 《Dao》 就 是 无,而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想把 《Dao》 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当代著名哲学家陈鼓应则干脆把 《Dao De Jing 》 中 的 《Dao》 分 为 多 种 形式 加 以 理 解,他 认为,“ 老 子 書 上 所 有 的 ‘ Dao’ 字 符 号 形 式 虽 同 一 而 在 不 同 章 句 文 字 脉 纹 中 却 具 有 不 同 意 涵; 有些 地 方 ‘ Dao’ 是 指 形 而 上 的 实 存 者; 有些 地 方 ‘ Dao’ 是 指 一 种 规 律; 有些 地 方 ‘ Dao’ 是 指 人 生 一 种 规 则、指 标 或 典 范。” 诚然,《 Dao De Jing 》 看似有这几个方面论述,但都是作为 “.Dao”的不同特性或层面展开的一部分,“.DAO 并非因此而具有不同的意涵”,仍旧浑然一体。如果说"DAO"因有不同层面的表现就成为不同的事物,那就犹如说某个人因有喜怒哀乐而变成喜的人、怒的人、哀的人、乐的人等几个不同的人。
在《Dao De Jing》的文本校勘训诂方面尚颇有建树的情报科学研究员们为了何会如此认识?原因在于他们先决性地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的所说的"DAO"存在。他声称:“‘ DAO ’的问题,只不过是一个虚拟的问题。“ DAO ''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只是老子的所预设。”换言之一直截了当地说,“ DAO ''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而已。“ DAO''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只是老子的所预设。”
换句话说,当我们试图用现有的知识框架去限定并界定那个古老智慧中的最深奥概念时,我们其实是在进行一种自欺欺人的游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避免陷入一种错误,即错误地假设那些未被直接经验到的东西——例如宇宙最初的一刹那——不存在,因为它们似乎违背我们的逻辑思维模式。而且,这种思考方式可能导致我们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生命意义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宇宙秩序。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偏差,它阻碍了我们探索真理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正确处理这一心理偏差,就很难获得关于生活以及更广泛领域内世界运转机制真正深刻洞察力。
通过这样的认知,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与交流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不再被传统文化束缚,也不会盲目追求西方现代科学主义,而能找到自己独到的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精神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并吸收其他文化,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这才是通向未来强大的途径。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既尊重又批判,有选择性的吸纳它身负丰富智慧与价值信息,可以促进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繁荣昌盛。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