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超越高度体悟宇宙的本体、本原、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的洞见和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家如云,但纵观形形色色的各种文本,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各色文本,真正理解“道”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并不关心“道”究竟是什么。对“道”的误解和曲解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意无意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对“道”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对此早有预料,所以在五千言成文之时就预言“知我者希”。受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许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甚至将《道德经》称为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但这些只是表象,不应被当作实质;若仅从一面看待,则会失去全貌。
陈鼓应等学者尝试用更深入的手段探索《道德经》,他们认为,“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其意义并非固定,而是在不同的章句中具有不同的涵义。这固然是一种进步,因为它承认了《 道德经》中存在着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问题,但这种分割式地分析也可能导致忽略了整体性的问题,即使在具体章节内,“‘ 道’所指也不断变化,它既可以是宇宙万有的起始,也可以是生命活动中的理念”。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推进一步,我们发现即使是最接近传统文化根源的人士,也往往无法摆脱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带来的束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会犯错误的一种原因——他们不能够真正地跳出自己的文化背景来认识其他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东西,而无法看到更广阔天空中的星辰。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古籍来说,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更加开阔的心胸去感受它所蕴含的情感、哲学以及精神追求。而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一种能够融合现代科学思维与传统文化情感的一种方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定义什么才叫做真实,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那些看似抽象但又充满力量的话语。
总结来说,在探讨《 道德经》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历史背景,更要注意到当代环境,同时也要寻找一种能够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将不同时代人的智慧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套方法。这就是学习这个古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学会如何用今天的话语来讲述昨天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