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的本义的注解。
从最早到最近的2200多年间,有多少人试图理解并阐释这个古代智慧典籍?有人说几百种,有人说上千种,而学者们收集有历代研究该书262种。这千百种著作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四位皇帝曾亲笔御注过这部圣贤之言,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不仅尊崇并学习了这些教导,还亲自撰写了关于它的一些评论,并命令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研讨。在他的统治下,《道德经》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使得儒家思想与佛教相结合,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奠定基础。
宋徽宗则利用这些教导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宣称自己拥有天神赋予的地位。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来治理国家的问题,但他的统治却以失败告终,他被迫逃离京城,导致北宋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平民家庭,是一名僧侣起义军领袖郭子兴麾下的士兵。他在建立明朝后,不仅尊崇儒家思想,还专心致志地研究和学习了这些教导,并撰写了一些他自己的评论。在他的统治下,这些哲学原则被用于推广节俭政策并限制佛教和道教。
最后,我们还有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作为一名少年登基成为皇帝,其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让人们猜测他是否真的看破红尘。但即便如此,这四位皇帝都将他们个人的理解与这部古文结合起来,以此指导他们如何治理国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独特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一古代智慧传承至今所蕴含的情感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