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四位皇帝的御笔注释
自公元前492年老子著作《道德经》以来,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诸多注解和诠释。最早的注释是战国时期韩非的《解老》、《喻老》,随后河上公、王弼等人也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这四位皇帝在尊崇老子的同时,也亲自御笔点注过《道德经》的九字核心思想。
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尊敬老子的皇帝,他不仅每晚对老子顶礼膜拜,还三次给老子封爵加号,拨款增修鹿邑老子生地庙宇。他还于735年和755年两度对《道德经》进行注疏,并诏颁天下,其目的在于“取之于真,不崇其教,理国之要,可不然乎”,着重阐述的是治国理身的理论。
宋徽宗赵佶则利用道教神话去神化自己,他亲作《天降临示见记》颁示全国,大肆宣传天神降临之事,并命建真宫,以迎天神降临。当金军大举南侵,徽宗仍在宫内设坛企图借助道士的神鬼之术退兵,这些行为导致北宋灭亡并带来了徽钦二帝被掳。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因生活所迫沦为乞丐,但他却喜爱读《道德经》,并且在他当皇帝的第六年御笔亲注。他深知稼穑艰难和民间疾苦,所以他崇尚节俭,对包括佛道两教在内的宫宇进行了限制。他一代裁抑了僧道聚集,使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虽然只有23岁便驾崩,但他的存在也是对《道德经》的赞誉。在他的统治期间,他6岁登基,当上了17年的皇帝,这段时间里,他没有忘记学习与文化发展,而是让这些成为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的手段之一。
这四位皇帝虽有千差万别的人生背景,但他们都以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于古籍文化特别是对于 老子的尊重与理解。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他们不仅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而现在,在鹿邑县委、县长杨廷俊写出版前言的情况下,他们定居的地方正利用这些文物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此,他们出资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古版线装印刷了四皇帝御注《道德经》,这一举措无疑将会进一步推动这个地区文化带动发展战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关于这些历史人物及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