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上党,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与著名道士葛洪结婚。作为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她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她的父亲鲍靓是一位道士兼官宦人,精通天文河图洛书,对鲍姑有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的鲍姑自幼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嫁给了炼丹术家的葛洪,并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在罗浮山行医时,她与丈夫共同研究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当地产的红脚艾进行灸疗取得显著成效。
她以治疗赘瘤和赘疣而闻名,被尊称为“鲍仙姑”。去世后,在广州越岗院为她建祠来纪念。她的一生几乎都在广东渡过,不仅行医采药,还经常出没崇山峻岭、溪涧河畔。她的足迹所到之处,都有县志、府志及通史记载,将她视作仙人,称为“鮑仙”。
尽管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但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该书中的针灸医方占据了90余条,其中包括许多关于灸法的内容。这表明虽然葛洪不擅长灸法,但他可能借鉴了鲍姑的经验。
传说在唐贞元年间,当陈设奇珍异宝于庙时,鮑仙化为乞食老妪,不慎打破酒瓮,无钱赔偿,被殴打,这次遭遇被崔炜怜悯解救。鮑仙感激之情,用剩余的小量越岗山艾奉给崔炜,每遇赘疣,只需一炷即可消除,同时还能美颜。此事反映出了鮑さんの越岗山艾疗效卓绝,也许还有更多的人继承并发展了她的技术直至明清两代,有人仍不惜辛劳求取这神圣的地面植物。
总体来说,鮑艶通过其父亲对医学知识的教授,以及与丈夫共同学习到的知识,使她成为了一位具有深厚医学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而她的名字與醫術相結合,一直流傳至今,为後世學者提供了一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