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乐:探寻女人无欲则刚背后的心态在天然道观中回响,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性与音乐在仪礼活动中的作用。道教音乐简称为道乐,是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在斋醮、宣道布道等活动中不可或缺。其中,斋醮音乐是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一种类型,集中表达了道教音乐的精神特质。
从上古时期巫师以歌舞降神,可以看出 道乐源于远古巫文化的祭仪乐舞。当年巫舞、巫风盛行,那时的音乐形式娱神、悦神、降神,以此祈求神明的保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华夏颂”“步虚声”等腔调韵律,而《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奠定了书面经韵乐章基础。
唐朝是道乐发展繁荣时期,有玄宗作《霓裳羽衣曲》,还有文人雅士留下许多名篇如司马承祯、李会元所作《玄真道曲》和《大罗天曲》,以及贺知章所作《紫清道曲》和《上圣道曲》等。宋代和明代也是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规范化的记录,如北宋《玉音法事》的记载,以及明朝著有工尺记谱法记录14首的内容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宗教之一, 道教之所以重视生态与崇尚自然,与其追求无为与逍遥的人生态度深深相关,所以形成一种纯朴、飘逸、淡雅风韵,又给人一种玄妙清远和超凡脱俗感。演奏器材以“法器”为主、“乐器”辅助,其中钹铃铛磬等法器声音清脆空灵,大部分来自这些特殊功能意义上的法器。
理论体系如太平经一百一十五至一百一十六节提及阴阳音声动静关系,并将之比喻万物精神先后来朝。此外还描述动音能引起各种形体变化,上述都强调着运动中的旋律美与生命力。而太平经三百三十七至五十三节则阐述了音响召事,以致真事,用虚致实,以无形召有形,为的是通晓天地情四季气息。
庄子藐姑射之山故事虽讲述仙境,却也隐含对精妙非凡生活状态赞叹。这正映射出了人们对于高洁超凡生活理想的情感追求,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这种悠久而博大的艺术形式来探索人类对于内心宁静与精神提升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