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出生于山西省长治上党,是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与道教创始人关羽有交往。她的丈夫是著名道士葛洪,她是中国古代四位女医师之一,以精通灸法而闻名,被誉为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位女灸学家。
鲍姑出身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她父亲鲍靓,也称静,是晋代道士,字太玄,“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原籍东海人(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人),约生于公元260年。鮑靓曾在蒋山遏真人阴长生授尸解术,并多次奉命争战升官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在任期间,他带着独生女潜光赴任。
据《广州府志》等记载,当时的广州三元宫就是鮑靓任南海郡太守时创建的“越岗院”,后来曾多次重修和改名,最终到明万历年间才被命名为“三元宫”。鮑靓精通仙道,因此人们尊称他为“神仙太守”。
鲍姑自幼在父亲耳熏目染中,对道教教义十分感兴趣。她嫁给了葛洪后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他们共同生活在罗浮山冲虚古观,有着丰富的医学成就。鮑姑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用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炷即消,其疗效显著。她不仅继承了丈夫和父亲的医术,还自己钻研,因此医术更加精湛。
去世后,由於她的一生的贡献,在越岗院为她建「鲍姑祠」,纪念她。今广州三元宫内尚有鲍姑当年艾灸穴位图,这些都反映了她的重要地位。在历史上,她被尊称为「神仙」、「仙翁」,甚至有人将其与自然相提并论,如萍花溪常见老姥采萍,其实是一种对药材的赞美,因为萍花能解热、抗菌、抗疟等作用。
尽管没有留下具体著作,但许多历史文献显示,她对针灸方面有深入研究,其中尤其擅长用红脚艾进行治疗,因而被后人尊称为「神艾」。据说她制定的这款「神艾」能够一炷即可治愈各种疾病,让患者从病痛中恢复过来。这份传统直到现在仍然流传下来,被认为是一种珍贵且有效的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