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己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故鸿蒙、云将、肩吾、连叔之类,皆寓言耳。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为耆艾。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不言则齐,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於己为是之,以异於己为非之。
故曰无语言。语言若彼所语言,而我竟不语言也。此复解前语中“有自”义,即使彼得其自见,以此待物,为时常态耳。
物固有所然,有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此乃俗中倒置诸事,以不同形相禅始终如环,又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与时俱也。此乃庄惠相逢好谈玄道远称尼父以显变化之方。始时所是,卒而非之,如今既变,则俗情亦变,此岂异于俗哉?
未知今之一切是非五十九非也。这正是在不断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从来没有停息的过程。而且去年的对错,现在都可能改变,这就是除去日月岁月,只剩下永恒不变的真理了。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这表明惠施并未真正理解到孔子的境界,他只认为孔子只是勤奋致力于学习知识,并没有达到自然随顺大道的境界。
庄子曰:孔子谢了,但他从未说过。这意味着尼父已经超越了勤勉致力的阶段,而是直接接受自然变化,没有必要再多做解释或辩护了。他就像是一位音乐家,在律动中找到和谐,就像一位老师在法规中找到正确路径一样,都不会刻意说明,因为这都是自然流露出的结果,不需要多余的话语来证明或证实。
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口而已矣。我用别人的口来说话,用别人的心思思考,用别人的眼看世界,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同,这样才能真正地影响世界,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平衡,让他们能够停止争斗,从内心深处感到满足与安宁,最终实现一个真正统一的世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他人的想法,只需顺应他们的心灵需求,他们就会自然地跟随我的步伐,最终达成共识,就像草儿随风摇摆一样,没有任何抵抗,也没有强迫。我通过这种方式来治理这个世界,使它变得更加完美,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充满意义,每个人的存在都会被尊重,这样的社会才是我追求的目标,那么为什么还要过分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