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的构想:探索自然与人生感悟的融合
在2017年5月12日,第四节国际道教论坛于武当山召开,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提出了将“洞天福地”以文化景观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倡议。这一倡议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洞天福地”,以及它们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仪式、文学、绘画和园林设计产生深远影响。
什么是“洞天福地”?
“洞天”与“福地”是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概念,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以昆仑山为中心,并开启了后世“桃花源”的文学母题。经过道门高士们的整理,“洞天福地”逐渐成为一个覆盖整个国家系统概念,对我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洞天”
在六朝高道陶弘景汇编的《真诰》中,对于福地有着最为完整的论述:“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兵病不往,洪波不登。”简言之,“福地”是现世间的人所能到达的地方,是风水宝地,因其所含有的天气精气,以及丰厚的地力,使居住其中的人进则修仙得道,守则益寿延年。
关于环境要素
一般而言,“洞天”的空间更为虚拟,与现实中的实际存在相比,它是一种神秘且难以寻觅的地方。在历史记载中,有些地方被认为是真正存在的一处隐逸之所,而有些则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而对于那些能够进入这些地方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先通过斋戒,然后才能精通得到开启,从而获得入门之资格。
价值及必要性
作为一种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洞天福地”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世界观以及自然与社会关系方面的反映上,而且还包括它对东亚地区文学艺术、山水绘画、园林造景等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此外,由于目前国内缺乏针对宗教或自然景观类似保护体系,因此这类遗产面临着开发滥用和缺乏历史背景研究的问题,这使得其申报世界遗产显得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