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观天然戒法秘密出道弟子开天眼

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大典,此刻我们有幸见证这一历史瞬间。戒律,作为修道之要,要求严谨与专一。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不以模范而行;凡言真人,不以规矩而习。”在戒坛之中,众人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其行为需安静而庄重,以彰显威仪。在远离五祖和七真的境界中,我们追求成为全真榜样的楷模,为子孙后代树立家风。

实际上,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仅仅是一场法事,而是深具教务性质的一种严肃的教纪建设,是对教制的一种重建。道教传戒并非全真派所独有,它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一道教。在敦煌文书中,有《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的记载,这表明唐代已有受戒盟文,并非佛教所先。

有人认为道教传戒活动借鉴自佛教,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早期印度佛教并未记录过类似的传戒活动,他们更倾向于讲经辩经。而中国佛教关于此方面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后,这比道 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行传法要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律极为慎重,一位方丈大律师不会轻易地将其授予任何人。他必须确保候选者具备十项条件:好学善思、近贤避恶、识别是非、言行一致、柔和无过、尊师爱友等。此外,他还会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是否授予:

心不纯净者,不被接纳;没有诚意的人,也同样如此;缺乏坚定信念的人,更是不可能得到他的认可。此外,还包括那些五逆罪犯以及患病的人都不适合接受这些神圣的法律。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这些石匣(代表着高级秘籍)就会被藏匿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安全地点,只有当劫运到来时,它们才会自然出世。

从太上天界降临到下世人的科仪,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 道教学术体系。这套体系源远流长,从最初简约且旨在抑制贪欲和保持清静状态发展至今,其中包含诸如“三皈”、“五禁”、“八禁”、“十禁”的各种规定,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修行规则。

北宋期间,全真派兴起之后,随之出现了“传法”制度,即依据古老遗留下的制度,将口头相傳的心法加以整理,使其更加完善,并将其秘密保护起来,以防止不当使用或滥用,因此六耳(即耳朵)的听闻都不能谈论此事,因为这涉及到最高机密,对内部成员来说这是绝对禁止的话题。但终究目的是为了让真正准备好修炼成仙的人能够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让普通百姓或无缘无故的人获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