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来临,百川汇入河流,泾水的广阔,如两泪渚边的问难,不必辩解牛马。注释说明其广阔,而疏解则指出河是孟津,泾是通路,泪是岸边,涯是界限,渚是水中的居住地。秋天阴霾浓重,大雨频繁,所以秋天水量最多。当时所有的溪流都汇入黄河,使得河流宽阔而深邃,不仅人不能驾船通过,更不用说牛和马了。
于是,河神冯夷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掌握了天下万物的美好。但他顺着流向东行,最终到达北海,一面望向东方,却见不到水域尽头,只能转过脸去,对着那遥远的大海叹息:“世间传言大事,我自谓独有。”这里,“野语”指的是世间传闻,“日”字表示这是常话,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接着,他又对北海神若发表感慨:“我曾听说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我,可现在我才明白,这些都是空谈。”这段话中,“若”指的是海神,也就是他的同伴和对话对象。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开始认识到自己其实很有限。
北海神若回答说:“井蛙不可以与大海比较,因为它只知道小圈子;夏虫不可以与冰相提并论,因为它只懂夏季;曲士不可以理解道德法则,因为他们只看到教条。”
接着,他进一步解释道:“物各有极限”。意思是不管生存环境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我们的局限性,从而更接近于理解真正的大理,即无为之道。
天下的每一片水,都无法与浩瀚的大海相比。大江大河也只是它们的一部分,它们源源不断地往大海里汇去,而我们却无法衡量它们的数量。这就如同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但我们却不知道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广泛和复杂。
他继续说道:“虽然我以前自以为高超,但是现在看来,那些所谓的知识和智慧其实并不足以让人了解宇宙间的事情。我之前未曾怀疑过那些关于自然界规律的小知识,现在看来,那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
然后,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四川地区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不是像蚂蚁穴相对于大泽一样小?或者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于整个地球,又像是梯米放在仓库里的情况吗?
最后,他总结说,无论是在五帝时代连绵不断争夺政权,或是在三王时期兴兵征战,或是在仁人的忧虑中,他们所有的心思都聚焦于细微之处。而伯夷辞让名号给其他人,用以彰显他的高尚品格;仲尼通过学习六经获得博学,因此他们都认为自己拥有更多。此类自满心态,与那些把自己视作宇宙中心的人们不同,他们既不会领会至宝,也不会享受生命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