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踏雪,毛发御寒,饮草嬉戏,这是它们本真的本性。尽管世上有华丽的马厩和繁复的装饰,但对这些自由奔放的动物来说,那些都是多余之物,就像鸟儿应该翱翔天际,而非囚于金银笼中。即便伯乐这样的杰出人物,对马也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会用火烙印、剪除长毛、修短指甲,并加以训练。但这背后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所需,从赶路到驱使,再到满足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饥饿与渴望,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我们才允许它们存在。
在德行昌盛之世,人与禽兽并居,无异于同一归宿。在无知与素朴之间,有着相通之处,那就是自然而然,不离其本真。在这种纯粹朴实的人生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地保持自己的本性。
道德是一种外在力量,它养育万物,让我们追求道不必过分精细,只需返璞归真,即返回至最为原始自然的状态。在原始社会中,人的关系是最接近这一理想境界的地方,没有欺骗,也没有私欲,每个人都只为生存而努力,没有私欲也就没有了夺取他人的东西,因此也不存在君子小人之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资源剩余时,便产生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划分,这时候生存不再是唯一目标,而转向更多地追求占有和获取,以满足私欲。
从此开始,人类开始将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动物等视作资本积累,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不仅有地方睡觉,还要住得更好;不仅穿衣服,还要穿得更好。结果,大自然原本简单直接的人与自然共存变成了单方面的大量开采和获取。此刻,我们已经磨灭了许多生物天性的美妙,如植物及其他生命形式一样,如果砍伐树木只是为了搭建房屋或煮食取暖,那么用于装饰的小枝叶则被认为是在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仅如此,即使孩子们并不危险地做事家长也不插手,却经常辱骂孩子或者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打骂孩子。而且,他们竟然否定孩子画出的画作,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不规则乱七八糟。这让我们意识到,在评价行为时,我们是否应该站在一个更加宽广、包容的心态上呢?因为孩子们拥有丰富想象力,而成人却受限于书籍学校工作环境等知识限制。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并尊重这一点,便是在抹杀他们天生的创造力。
总结起来,本质上所有问题都是由于人类过度强调个体利益导致的一系列失衡。这正如庄子所述,对待大自然以及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共享的情感观念。希望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自我中心主义,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周围的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