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光宗教走出去需先懂得物品的他国化无为与有为之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宗教呈现复兴迹象。宗教不仅能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能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实践提供深刻的思想基础和资源。然而,在今天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如何将中国宗教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尚未形成强烈需求的接受环境和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会影响效果,甚至产生曲解和反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主动用别国文化话语来适当地做“他国化”处理,即使我们的宗教文化在传播到其他国家后经过过滤、译介、接受之后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佛教进入中国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合中国传统的改动,并从自身教义与儒家文化思想的共同点上进行诠释。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接受国的语言规则对我们的宗教典籍作品进行“他国化”。例如,将《善生经》中的内容加入,使其符合接受国的情感观念,这样可以更好地融入目标市场。

我们还必须考虑受众因素,将活动或推广作品包装改译,以符合受众审美习惯。莫言作品在海外成功传播正是这样做得到成效,他原作被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根据欧美文化进行了改写,使其更易于海外读者理解和喜欢。

总结来说,在宗教“走出去”时,我们必须立足目的地国、接受国的心理,将之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或他国内化才能使得中国宗教文化在异质文化中安全着陆,从而取得理想传播效果,最终增强我们的宗教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