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庄子仿佛在外篇马蹄中以其深邃智慧告诫我们顺应自然与知己相互理解

马,蹄能践霜雪,毛能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

马蹄可以踏过厚重的冰雪,马毛能够抵御严酷的寒风。它们吃着野草喝着清泉,用轻盈的步伐在大地上跳跃,这正是它们天生的本质。不论是精致华美的屋宇还是宽敞舒适的住所,对于这些奔跑自由的小伙伴来说,都不过是多余无用的装饰,就像鸟儿应该自由翱翔,即便是一只金子做成的小鸟笼,也不应该成为它心仪的地方。

即使是人们尊敬的大人物伯乐,对于这些动物来说,他所施加的手段也是不受欢迎和痛苦的事情。在伯乐出现后,它们被烧烙、剪毛、刮甲,还要戴上笼头,以符合人类设计出的样式和功能——赶路奔波、驱赶饥饿,只有当它们满足了人类认为合适的时候,它们才会被带走。这就这样打破了它们天性的自然状态。

在一个德行昌盛的时代,当人与禽兽混居时,我们怎么还能分辨君子小人呢?因为没有智慧,所以我们的本性不会偏离;因为没有私欲,那就是素朴。而素朴的人民才能保持他们原本的人性。

德就是道对外界的一种作用,让万物得到滋养,使我们悟到道需要少私寡欲,将璞玉返还给自然,将自己回归最原始纯真的本质。在人类原始社会中,我们更接近这一理想,因为那时候没有欺骗,没有隐瞒,更没有私欲,每个人只有生存这个共同目标。没有私欲也就不会有巧取豪夺和尔虞我诈,因此也不再分为君子小人。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资源,就产生了贫富阶级差异,以及人的身份差别,而生存变成了获取更多东西的问题。原先为了生存而不能侵占自然中的树木花草动物,现在却变成了积累资本的一部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好,不仅有地方睡觉,还要住得更好,不仅穿衣服,还要穿得更好。

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应有的共处已经变得单方面地进行开采和获取。除了磨灭动物天性的同时,也磨灭了植物原有的样子。如果砍树只是为了搭建房屋或煮食取暖,那么用木材做成的装饰则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此外,父母同样磨灭孩子天性的表现,如:只要孩子不做危险的事,他们就不要干涉,但经常批评孩子或者让孩子因一次考试不好而遭到打骂;还有的是家长看待孩子画画时总认为乱七八糟,却不知道对方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而父母则由于书籍学校工作环境等知识禁锢而否定一切,这正是在抹杀孩子天性的行为。

原来,在平衡之前,我们都能够以一种谦逊共处方式生活,但由于人的私欲打破了这种平衡。这一章节里庄子的梦想正是在希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要自以为是,不总是以自己的观点来要求他人,而应该珍惜这份简单纯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