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利益布局全球化、全球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宗教呈现复兴迹象的当下,宗教不仅能为中国公共外交提供重要平台和载体,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也能为“亲、诚、惠、容”等外交理念和实践提供深刻的思想基础和资源。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外来的先进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一直有一种需求,传出不少赴外国取经的佳话。然而,在今天构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还面对一个新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宗教文化能够“走出去”。
国外——尤其是西方,尚未对我国文化形成强烈需求的接受环境和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势必会影响“走出去”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曲解和反感。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主动用别国文化话语来对我们的宗教文化适当地做“他国化”处理。
在英语国家,一般读者不喜欢读翻译作品,更不喜欢阅读带有翻译腔的作品,僵硬的直译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很难行得通。因此,我们需要将中文版或直译版《道藏》、《老子集成》等典籍适应英文读者的口味,使之符合接受国语言规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跨越不同文明界限,让中国道教更好地融入国际舞台。
佛学进入中国时,对一些内容进行了适合中国传统所做改动,并从大量佛典文献中筛选出佛教学义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一些精髓内核,以此确立了具有特色的佛学体系,如《善生经》的汉译版本添加了与儒家价值观相呼应的情节。
同样的原则也可以应用到伊斯兰教中,如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群既有根深蒂固伊斯兰信仰,又接受良好儒家教育的人们,他们将伊斯兰教与儒家的哲学相结合,以经诠释儒,以儒诠释经,从而为伊斯兰信仰中的多元主义奠定基础。
因此,在推广我们的一些重要宗教典籍如《道藏》、《老子集成》时,将它们以一种更加接近接受国人们习惯和理解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可以避免心理上的排斥,还能够增强这些文本在海外市场上的吸引力。
举例来说,当我们谈论龙这个概念时,在汉语里龙是一种神圣、高贵且祥瑞的象征,但在英语中,它往往被描述为凶猛可怕。在使用这两个不同的语言背景上讨论这一主题时,就必须考虑到听众可能有的偏见或误解,并采取措施来减轻这些差异带来的潜在冲突,比如通过修改故事或叙述方式,使之更加符合西方观众的心理预期。
最后,由于莫言小说成功地通过葛浩文先生进行了大规模改编后才取得显著成功,这一事例证明了采用某种形式的事前本土化工作对于提升作品跨越不同语言界限并获得国际认可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未来应该学习并采纳的一项策略,即利用创意文学作为桥梁,把我们的历史及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视角重新阐释,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故事,同时也增加它被其他民族所理解及欣赏的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