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踏雪,毛发御寒,饮草嬉戏,这是它们本真的本性。尽管世人修建高台广厦,但对马来说这些都是多余的。正如鸟儿应该自由翱翔,即便金子铸成的笼子,也不应成为它愿意栖息之地。
伯乐虽被尊崇,却对马而言并非福音。他来临后,只要烧烙、剪毛、刮甲,还要戴上笼头,以适应人们的需求,无论赶路、奔波还是驱赶,甚至在饥饿和渴望时才被带出来。随着这样的训练,马失去了其天生的自我。
在德行昌盛之世,人们与禽兽同居,与万物融合,不再区分君子小人。这是因为没有私心,便能保持纯真;无欲,则为素朴。素朴所至,便能恢复自然之本性。
德乃道之外相,而养育万物需少私寡欲,以返璞归真,让吾等回归最原始之本质。在人类初起社会中,或许更接近此境界,那时人间无欺诈,无隐瞒,更无私欲,每个人只求生存而已。不曾有私欲,便无巧取豪夺,无尔虞我诈,因此也就消除了君子小人的差异。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资源,就有了贫富阶级,使得生存不再是主要矛盾,而转向更多占有与获取、私欲满足。但这背后的自然世界,如树木花草动物,都变成了资本积累的一部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不仅住地方,还要住得更好,不仅穿衣服,还要穿得更好。
人与大自然之间原本共存和谐,但现今变为了单方面过度开采与获取。我们不仅磨灭了动物天性的同时,也磨灭了植物,以及人的天性,如家长常常横加干涉孩子一旦做出一点错误行为,就会辱骂或打骂孩子,即使孩子认真画了一幅画,被家人认为乱七八糟也不予以肯定,因为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是否合适?知道对方只是一个孩子吗?
原来人类能够和自然以及彼此共存平衡,是因为我们的私欲打破了这种状态。庄子的这一章节描绘的是我们对于这种美好的憧憬希望,我们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观点来要求他人,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