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宗教文化如何“走出去”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海外尤其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主动措施,将我们的宗教文化适应于他国的语言和文化规则,这就是所谓的“他国化”。这不仅包括翻译,还包括将我们的宗教典籍内容与接受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使之更容易被外界理解和接收。
历史上,当佛教、伊斯兰等宗教进入中国时,他们就进行了适应性改动,以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例如,在汉译佛经过程中,加入了与儒家思想相符的情感,如对父母尊敬,这种做法使得佛教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今天。例如,“道行天下”活动,可以通过适当地对《道藏》、《老子集成》等经典进行修改,使其更能吸引国际读者。如果只简单地将这些作品翻译并赠送,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那么可能会产生误解甚至反感。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受众因素。在推广中国宗教文化时,不仅要考虑语言和文字,还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调整内容,以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兴趣。这一点可以从莫言先生获得启发,他的一些作品经过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编译”,成功跨越了中西方的心理障碍,并在西方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
总之,在宗教“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重目的地国、接受国的人口心理特点,将自己的信仰内涵适应于各个国家的情况,才能使我们的信仰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中国宗教丰富多彩的地球精神世界,从而增强我们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