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唐代,一个名叫李含光的人物,他是一位深谙道家学说的高人,被尊称为玄静先生。他的生活就像一部穿越时空的传奇,每一步都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和不解之谜。
李含光,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徙居晋陵(广陵),于是成为广陵人。本姓弘,为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改姓李。家世尊儒。
其父李孝威、号贞隐生生。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 李含光,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生,十八岁时,有志于道教,因此从师于江都李先生。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住东都洛阳龙兴观后移居嵩山修道达二十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从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在那里,他得到了司马承祯的一见钟情:“您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呵!”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不久,玄宗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之事谈话间,对他的智慧十分感叹地说:“我见到含光,就知道司马真人仍然在世间。”
玄宗又问及金鼎之事,其中包含了对长生的探讨,而这正是当时人们关心的话题。当被问及此事时,他回应说:“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这是对天命与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并非简单地追求永恒。
玄宗深感含光的高瞻见卓识,因此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继承传道事业。他居阳台观弘道兼修,以勤奋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数百年的历史,在唐代,其传人的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离京致使经法断缺散落无遗。
面对这一现状,他决心返回祖籍茅山搜集经法重振上清派圣地,使其再次焕发活力。在这段旅程中,他展现出一种超脱与坚持,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热忱和责任感。
最终,在玄宗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被皇帝赐予玺书前赴茅山召请,而后回到大内继续侍奉朝廷,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他身处朝堂却始终保持纯净与坚定的精神状态。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来人们赞誉他的典范——作为一个将个人信念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的人物,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