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中的燕翼围,固若金汤的民居建筑。站在虎形门罩的大门前,我眼光由墙脚往上走,斑驳的麻条石、灰褐的三合土、错落的青砖、嶙峋的牙子檐……整扇墙体如同一块不经装饰的客家大蓝布,从帘杆上垂下来,不仰头,看不到顶,一仰头,直冲天际。
燕翼围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龙南市杨村镇,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依旧坚固如初。这座建筑底层用一块一块重约百斤的麻条石浆砌而成,墙脚至墙体3米间的墙厚2.05米,第二、三层面砌火砖、内夹泥砖,是客家人常见的“金包银”砌法。每一寸都承载着历史与智慧。
这座燕翼围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58个枪眼和全面的作战功能,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在危险之时能够安全地生活。还有两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储藏粮食的旱井,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态变化。
它高耸入云,每当夜幕降临,大门前的传声孔会发出独特的声音,那声音仿佛能穿透时间和空间,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我想,那声音里包含着所有的人们——他们曾经勇敢地建设起这样的世界,他们也曾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而失去很多,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希望。
今天,当我站在这个古老的地方,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情感:对那些先人的敬意,对这个时代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赞赏,也有一丝自豪,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记住我们的过去,同时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基础。
此刻,在我的心中浮现出许多问题:为什么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围屋?答案很简单,它是为了生存。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些守护者们在漫长岁月里,用什么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一切?
答案也很简单,他们用的是爱。爱就是那份无私奉献的心情,无论是在平静还是动荡的时候,都愿意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家庭和社区,用最坚实的手触摸最脆弱的心灵,用最温暖的话语抚慰最疲惫的人类灵魂。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这些先辈一样,有勇气面对挑战,有智慧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困境打败或是不再追求美好。这就是我从燕翼围学到的教训,也是我将永远铭记在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