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彝文书法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综述探索中国各民族民风民俗的物品艺术表达

彝文书法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各民族民风民俗中独特的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在北京诞生,这个平台致力于为世界展示更多关于彝族文化和历史的信息。

2023年4月7日至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办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彝文书法理论与创作发展”为主题的“全国彷威文字研讨会”暨“全国彷威文字展览”。这次会议由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主办,西昌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红河学院协办。会议旨在推进弹威文字理论研究与创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大会收到来自北京、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市汉、弹威苗白仡佬等多种语言和方言群体学者和弹威文字创作者提交论文33篇,以及书法作品196幅。通过对这些文章和作品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我们不仅加强了对弹威文字产生及其历史发展过程了解,还促进了跨地区跨民族之间思想交流,加深了各自文化之间相互理解。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产生后,大约1万年前左右,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基础,而文字则与农业紧密相关。他指出苏美尔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一种文字,它后来简化为22个字母,并演变成了东方拼音以及希腊字母,从而影响了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类语言体系。此外,他还提到了苦荞驯化产生了甲骨文及彝文,同时也反映出苦荞对于彝族人的重要性,如有“人间母大粮食荞王”的谚语表达。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弹威文字产生,他认为从刻木记事图画刻符象形到表意再到音节,这一系列发展历程显示出了其特殊之处。在他看来,每代只用25-30年的时间,就能将知识传递下去,因此阿布笃慕之前共计有360代,有9000-10800年的悠久历史。而刘云副研究员则分析古弹威文作为一种表意方块字,与汉字一样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但其构建方式更具独特性,比如象形基本特征也是构字基础,以象形法造出的字构成了系统核心;但不同于汉字,由于古弹威文主要沿袭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方法,其它几种造字方法尚未发挥作用,所以至今很少见到使用这种方式制造新的字符。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关于滴水名称变化众多,但没有一个专门用来称呼滴水书法艺术形式。他建议使用“韪书”这一名称,因为它既恰当又能够包含所有滴水书法艺术形式,同时也有助于扩大内涵,使其不仅限于过去,而是一个活跃存在,并且能够承载未来新兴滴水书法形式。同时,他还界定了一些关键概念:滴水书法即以滴水(或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为写工具和写对象具有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即作品,以及基于此欣赏或指导对象相关之观念及理论。

在史料考证方面,“首届全国披娑纂行石头总部展”,首次提出并展现过这个概念1992年之后,又在1993年成立了第一家专门机构——披娑纂行石头总部,并开始系统地进行考察整理。这场展览展示了一批珍稀文献资料,对提高公众对这种珍稀文献价值认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中国披娑纂行石头选》这样的出版物同样提供了一定的实证数据,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这段历史背后的故事及其意义。

最后,在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方面,卢拉伙老师认为这是通过观察大量例子得来的结论,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排列模式,如上下、中下、中右等,以及笔触上的细微差别。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笔触使之更加符合整体效果,从而达到最佳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