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应该将勤睦楼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来传承和展示中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特色吗

客家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深植于农耕的根基。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耕为生,土地是他们生产力的根本。耕地分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包括坝和畬,无法种植水稻,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等。田与坝畬的区别,可以简化为:田适合种植水稻,而坝多位于河边,不易灌溉,因此常见潮泥较多的沙坝;而畬则是指山上无水的带状旱地。几百年来,这些不同的地形一直在客家人的土地上编织着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客家人中拥有自己的水田的人数不多,大部分都是租用他人的土地作为佃农。在解放前,能够拥有一小块水田就被视为幸运,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种植稻米,有了稳定的粮食来源,比起吃杂粮要强出很多,这也是让待嫁女儿羡慕的一份好婚姻,因此便有了“五石种田”的传说。一位姑娘在考察男方家庭时,一听说有“五石种田”,即使知道这是不足半亩的小片土地,但却还有五块大石头,使得耕作极其困难,她还是高兴答应了婚事。但当她真正搬进这个家庭后才发现,每天早晨鸡叫起来必须先吃完粥再出去劳动,下午才能到蚊子出现时才开始做晚饭,而“炆”(炖)和“蚊”(蝉鸣)的谐音更是一次意外的幽默感悟。

生活在河边的人主要从事的是培育坝地并以杂粮为主食。许多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下 坪、大 坪、石 下 坪等,都因其特有的环境而得名。在这些地方,最常见的是番薯、芋头及番豆等作物。

至于那些栖息于山坡上的畬地区,那里的生产条件更加艰苦。不仅行走空手,就连耕作都充满挑战,“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然而,即便如此客家人依然坚持不懈,他们不愿迁徙,只想改变现状,一代又一代通过勤奋学习和工作,将知识传递给后辈,以此证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会称赞客家的金凤凰——尽管生活艰辛,但仍能孜孜不倦追求学识。

这种深厚的情感与智慧,是如何影响着一个个年轻的心灵?勤睦楼里那句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恰好描绘出了这一切,也正是我们对客家的文化最真实最贴近的情景展示。

勤睦楼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老农具,与现代游者相遇,让我们共同回味那段丰富而又简单的历史岁月,同时体验到那独特而深刻的情感纽带——亲近自然与亲爱邻里。而这,就是我国广袤大陆上各种中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中的又一篇章,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它沉淀下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汗流浃背,却也温馨如春风的地方,用心去聆听,你或许会发现,那里面蕴含着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寻找的事物:归属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