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实则是深植于农耕的根基。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业为主导,土地成为他们生产力的根本。耕地分水田与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指坝和畬,不适宜种植水稻,只能栽培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等。田与坝畬之别,可以简述为:田可种植水稻,而坝多位于河边无法灌溉,其土质潮湿多泥沙;而畬则是指山坡上的干旱带状耕地,无水源可言。数百年来,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块在客家人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故事,令人感慨万千。
客家的佃农们拥有较少的水田,大部分租用他人的土地进行耕作。在解放前,如果一户人家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水田,那就被视为非常幸运,因为有了这些土地可以种植稻米,即使吃不饱,也比吃杂粮要好得多,因此,“五石种田”的故事便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讲述了一个姑娘,在嫁入新家庭时,她以为丈夫所说的“五石种田”意味着有丰厚的收入,可实际上是一块不足半亩的小小果园中,有五块巨大的石头,使得耕作极其困难。而关于“朝朝鸡粥夜夜炖饭”,不过是在每天早晨鸡叫时起床食用完毕后再出门劳动,再晚上蚊子出现时才开始准备晚餐。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主要依靠挖坝种植杂粮作为主要食品来源。在广东地区许多以“坝”命名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下 坪、大坪等,这些地方主要生产番薯、芋头和番豆等耐旱作物。
至于畬,它分布在山坡上,因条件更加艰苦。不仅行走空手亦辛苦,更何况要从事繁重的劳动工作。“白云拂面过,伸手摘星星”,这种夸张自嘲的话语透露出了客家人对自己艰辛生活态度的一般理解,但同时也隐含了他们顽强不屈精神。此外,他们仍然坚持在崎岖陡峭的地形中垦荒求生,一代又一代通过勤勉学习传承着家族文化,最终凤凰涅槃般飞跃出来,这正体现了客家的爱书传统。
这种农耕文化,对每一代都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影响到了他们日后的选择和行为方式。
勤睦楼里展示了一系列典型的客家农具,是了解并体验到这一独特文化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