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他展现了对客家文化的深厚热爱。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刘沅声的艺术才华,也传达了他对乡土情怀的执着追求。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共69(组)件为主。展出期间,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有不少家庭带孩子专程观看,用作进行客家传统教育。
12年前,2007年的冬季,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5个月,这些作品以线条粗犷、风格质朴著称,人物造型生动独特,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地道气息。一时之间,他名声大噪,媒体争相报道,并获得了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的大力赞誉:“用泥土凝固客家的风情,为后人留下。”
随着时间流逝, 刘沅声继续坚持自己的初心:记录渐远去的客家族群生活和文化。他内心有着对传统文化深沉的情感,用泥土和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历史,将乡愁留住,不忘呼唤。
他的主要题材是关于历史与生活的小说,如《北联红色故事》、《渡口之战》,以及《砻谷》、《放米》等,都生动地描绘了古老村落中的各类场景和活动。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物世界,是一部关于中国南方地区深刻印象和细腻描写的一部史诗般长篇小说。
除了画布上精妙绝伦的工艺品外,他也尝试将艺术形式转变为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他还创作了一些大型铸铜雕塑如《送子过学堂》,竖立在耕读公园,为当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享受。而对于那些因战争而改变的地方,如北联村党建示范工程,他则创作了一尊高2.3米的大型铸铜雕塑《渡口之战》,以此纪念那段艰苦卓绝的人们奋斗史。
最终,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己所珍视的事物,以及他们过去曾经拥有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失去了。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事物中学习,即使它们已不再存在,它们仍能教导我们如何面向未来。此外,由于这位艺术家的坚持不懈努力,其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国内外多个地方举办个人或集体展览,并且获得许多荣誉奖项,如“广东新世纪之星”、“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