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西南部的迷雾缭绕山谷中,一种独特的建筑物屹立,它由泥土层层堆砌而成,形状庞大、结构坚固,人们称之为土楼。福盛楼是一座直径77.42米的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是目前已知直径最大的这种类型之一,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
土楼不仅限于圆形,有方形和各种混合型号。它们如同散落在梯田旁、溪水边的几何符号,不仅点缀于单一山谷,还形成了一个绵延十余公里的土楼长城。在龙岩市永定的初溪等地,可以见到众多这样的古老建筑。
那些目睹过土楼风采的人都对其赞不绝口。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曾这样描述:“它就像大地上盛开的大蘑菇,又像是黑色飞碟从天而降,那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甚至将其誉为“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然而,对外界来说,这些奇妙的地貌其实只有近半个世纪才被发现。原来这些是福建西部永定县客家人的住所,所以得名“客家土楼”。后来人们又发现漳州也有大量类似建筑,不仅是客家人,也有闽南人居住其中,因此又改称“福建土楼”。随着新的发现,这样的传统建筑遍布闽西南及广东梅州、潮州地区,总数高达2812座,并且新发现仍不断涌现。
聪明的福佬人和客家人发明了这些建筑,但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土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清代时期,他们通过烟草种植业积累巨额财富,而这些财富被用于投资房地产,从而推动了土楼建设进入全盛时期。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如二宜樓、福裕樓、三扁四不圆的承启樓,以及八角形道韵樓。这些建筑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理文化遗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从小巧至宏伟,每座 土樓 都有它独特之处——有的直径小到13-14米,有的是加盖马蹄形围墙;有的内部嵌套小屋,有的是外挂耳房;有的方圆并立组成“四菜一汤”,也有的是独立隐匿于山野间。这就是百花齐放的一片 土樓 世界,如今虽然聚族而居与集体防卫需求减少,但这些建筑依然默默存在,只是见证了过去繁华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