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意识,支配着人们行为良好、积极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传统的伦理道德孝道精神,其主要体现在尊长,其次是不辱,再次是能养等几个方面。尊长,以孝敬父母为起点,推广为睦姻睦族,进而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全忠。体现在对长辈祖先尊重、敬爱上,一方面追源溯本,感恩戴德,即使离开了家庭到异地甚至远涉重洋海外,在外都是节衣缩食,积聚银两,从万里之外寄回财物,使长辈在故里乡间早晚不感寂寞心灵不觉空虚。而当长辈百年归天后,便以建母亲堂、念祖亭,或建贤母桥、怀祖路等形式,以寄托对先辈的怀念;另一方面树立和谐文明良好的模式,使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有一个维持的精神力量永远和睦欢乐,并以此相辅相成地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
不辱,就是不玷污自己,不作称霸一方之事,即使是一生持躬处世,都要光明磊落,不使长辈父母蒙羞。能养亦是菽水承欢晨昏定省,使堂上能生活安定欢畅舒心,无忧无虑去享受儿孙天伦之福颐养乐融的天年。在这三者的关系上既有区分,更有联系,以尊长、不辱为目标,从能养做起。
时至今日,客家人始终以“孝道”的君子形象出现在中华民族之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份尊孝精神产生,一是受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深刻影响悠久中国历史和传统优秀文化美德不断注入而逐步扎根完善。一二其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 家崇奉孔子学说提倡以仁为中心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原先居住于中原汉族的人民崇拜儒 家思想,如《增广贤文》中的“千经万典 孝义为先”、“妻贤夫祸少 子 孝父心宽”、“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 父子和而家不退 兄弟 和 而 家 不 分”、“谁人不爱子孙 贤?谁人不爱千钟粟?”;《三字经》中的“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亲 师 友 习 礼 宾”、“ 人 之 伦 父 子 恩”、“ 孝 通 经 四 书 熟扬 名 声 显 父 母”。其次受到道家的影响老子的创立如《 道 德 经》中的“ 道 中 道”。这一学说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特别是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思想,与孝道有较普遍指导意义。此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宗教哲学观点所共同塑造形成独特风格。
二是在战乱灾难中不断迁徙过程中深深认识到,对于国家兴衰成败以及家庭兴旺发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上的付出尤其突出,这些历练让他们形成了可敬可亲可佩形象。在物品面前,他们也表现出了这种态度,比如那本旧书,它可能包含着许多关于如何照顾家族成员的情感故事或智慧建议,每一次翻阅都带给读者一种温馨愉快的心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爱意的小屋内,那里的炉火边坐着的是我们的曾祖,他正在讲述自己的往事,也许他会提及那些艰苦奋斗,但更多的是那种坚韧信仰,以及对于家庭责任的执著追求。当我们看到那张照片,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微笑脸庞下隐藏的情感,那是一种对未来的希望,也是一种对过去记忆的珍视。在这个场景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客" "舍" "止" 的含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着自己的根系——家族,而这又源自于他们强烈的情感纽带——血缘关联,以及他们对于生命价值认知的一致性。这就是为什么说客家的这些古老传统仍然如此鲜活,因为它们构成了现代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依然能够激励我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