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文化瑰宝与技艺传承
福建客家土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它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到了明末、清代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生土建筑不仅是会呼吸的房子,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
11月1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智在匠心》的纪录片,这部作品带我们了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以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的故事。徐松生从小就生活在这些古老而独特的建筑中,与之结下了一份深厚的情感。
他14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这门高超的手艺,从打地基到搭架子,再到砌墙和铺瓦,每一个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术和无尽的耐心。当他真正投入到这个世界后,他才意识到每一种手艺都需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勤奋是他的本质,而务实则是他的格言。
2007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2008年,中国“福建土楼”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分。这表明了这些古老结构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也有着深远的人文价值。
作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中的佽星人物徐松生,他坚信:“务实是我们的格言,勤奋是我们的本质。”通过他毕生的努力,他致力于修缮和保护这些古老之屋,让它们焕发原有的光彩与活力。
如今,在头发花白但仍然精神抖擞的徐松生眼前,那些曾经见证过数百年风雨、见证过家族兴衰的大厦依然屹立。他仍然守护在第一线,不懈地工作着,为的是让那些根植于泥土中的故事继续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