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曾群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花鼓子是花鼓舞的俗称,民间亦称“打花鼓子”或“扭花鼓子”。它是土家人在喜庆场中,如生小孩请“家家客”、“喜三”、“祝寿”等和劳动之余用来表达庆贺和欢乐的一种亦歌亦舞的传统舞蹈,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渔峡口、资丘等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
花鼓子舞蹈步伐为“两步半”,舞姿为典型的“三道弯”,民间舞诀称之为“脚踏之字拐,手似弱柳飘,腰儿前后扭,两边翘”,“花鼓子不为巧,只要扭得好”。舞蹈时,一般不用乐器伴奏,也可用锣鼓击乐或一把二胡为间奏,表演者不化妆,以一男一女或数男数女出场,手持花帕,脚踏乐节,做对称动作边舞边唱,姿态轻盈。舞者相互眉来眼去,传情达意,可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花鼓子演唱内容以男女爱情为大宗,如“十爱”、“十想”、“十送”、“十摸”、“十二月”、“十月怀胎”、“送郎”、“送情”等,也有生产歌、生活歌等,也可即兴创作。正是由于花鼓子的演唱内容以情爱为主,因此跳花鼓子舞有一定禁忌,即父亲和女儿不能跳、公公和媳妇不能跳、小叔子和婶子不能跳、未婚姑娘不跳等。
花鼓子音乐为传统的民歌小调,节奏多为2/4拍,音乐结构方整,旋律平稳、舒缓,既没有奇峰突起的大跳,也没有起伏跌宕的抒发,更没有哀声怨气的悲伤情调。
花鼓子表演者不是职业艺人,它不是以师徒的方式传承的,而是以村落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
花鼓子是土家人原始的“交谊舞”,被学术界、舞蹈界称之为土家族摆手舞的姊妹艺术。花鼓子伴生了土家民族的乐观、豁达大度的胸襟,传达了土家人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谦虚、勇敢、热爱生活、敢于追求真爱的生活态度,它无论表演形式,还是演唱内容,不仅给我们传递了历代土家人的很多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文化资源。
由于花鼓子独特的演唱形式和舞蹈动律,在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中实为罕见。十多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两级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