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道教文化天然道观无为而无不为的回应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论文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鲜少采用此称呼。而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这两部著作分别从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展开,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其他如胡家聪、白奚、陈丽桂等人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注意到了我提出的“秦汉新道家”这一概念。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直接关系,因为我认为黄老派也是属于我所描述过或思考过的一个部分。

在文献中,“黄老”一词拥有坚实的地位,《史记》就有多处提及:“申不害之学‘本于黄老’”,韩非亦是如此,“归本于黄 老”,而慎到、田骈、接子、环渊则是学习者,他们都追随着 黄 老 道德 之术 的思路。此外,还有盖公善治 黄 老 言,以及陈平以好将 黄 帝 和 老 子 之 术 为己任等。无论是在说 “ 黄 老 之 言 ”,还是称 “ 黄 老 之 术”,甚至被称为 “ 黄 老 之 学”,实际上都是指向的是一种以 《 老 子 》 清静 虚无 为 核心 的 道 家 思想,这种思想突出的是在 《 老 子 》 之前加上了一个 关于 大禹 和 炎帝 的 记载。

随着关于大禹传说越来越多,从战国末期开始,大禹书籍便纷繁出现。在 《 汉书·艺文志 》 中记载,有二十七种冠以大禹君臣名的大禹书籍:其中包含五种类别为兵阴阳五种,五行类三种,神仙类四种,每一种医经各二种天文历谱杂占房中阴阳小说各有一种。这些大禹书基本上可以归入作为复杂而多元化的一门艺术,即主要由一些人物创作出来,而且如 《 大禹君臣十篇注 》 所说:“起六国时,与 《 法言 》 相似。”这是根据一些人的理解基于旧有的基础上的创作,而不是真正历史上的存在。当然,不仅以上述二十七个,就近几年的简帛材料中,也发现了一些被认为属于后来的文献,这样对我们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内容了解就更加丰富了。

毫无疑问,由此可见,所有关于大禹的人物及其事迹,都应该看做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最终,我们要明白的是,它们并没有成为后来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构成部分。

儒家的孔孟弟子总是尊敬古代先贤尧舜,这是一件很明显的事实,而道家的代表人物,则选择崇拜远古先祖比尧舜更早,可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如同所述在 《 淮南子·修务训 》 中所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所以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大禄,而后能入说。”

西汉初年的当权者(张良、陈平、曹参、高帝及窦太后的领导下)信奉并遵循着这些理念,对这种宗教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到了武帝时代,便出现了一系列集结各种知识精华的著作,如那著名且深受推崇的 _ 淮南子_。

通过这样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无疑地,将这个整个过程命名为 “ 秦Han 新 Dao 家 ” 或 " Han Wu 新 Dao 家 " 是非常合适且准确地反映了整个发展进程。这不仅体现出它具有包容性,同时还显示出了其不断发展和创新特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内,它会产生新的派别,并因其独特性而得名,比如魏晋期间被称为"玄學";唐宋之后则是一个全新的结合体,被称作"三教合一";至今日,其发展仍然不断演变,为现代社会带来了更多灵感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