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成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指导思想。儒学逐渐成了官方统治思想及国家行政指导原则,道教的斋醮科仪则成为期望神灵保佑国泰民安的一种宗教仪式。太祖李成桂深信符箓派道教具有的镇护国家、祈福禳灾的神奇功能,在关闭高丽时建立的各种道观后,保留了昭格殿。虽然他的崇道政策经常会随着统治的需要及儒佛道三教关系力量的对比进行调整,但基本上延续高丽王朝尊崇符箓派道教的做法。
昭格署兴盛与废止成为道教在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道教虽然在半岛传播了上千年,但由于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团组织,因此一旦不为统治者重视,很快就融入到民间信仰或新兴宗教之中了。
高丽末期至李氏王朝初期,对于儒学、佛学和 道家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太祖李成桂对符箓派 道德哲学 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它可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太祖李成桂下令将各个地区的大型寺庙合并为一个新的中央寺庙,并且规定所有祭祀活动必须通过这个中央寺庙来进行,这样做有助于集中力量和资源,以确保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达到其目的。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和稳定政局,当时许多君主都开始强化对宗族组织(包括文武官员)的控制,而这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如何维持秩序和管理社会的一些担忧。
在整个明清时期,一直有关于“内圣外仁”、“心性自然”的讨论,这些概念体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人生追求,它们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让人们关注更高尚的事物,如修身养性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变革,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升,以及其他宗教学说的相应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为什么太祖李成桂会选择支持并加强对符箓派 道德哲学 的推广,这也是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巩固自己政权以及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