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道教在李氏王朝(高丽末期至1897年)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如何通过皇家道观昭格署来体现其影响力。太祖李成桂深信符箓派道教的功能,在关闭高丽时建立的各种道观后,保留了昭格殿,并将其改为昭格署作为国家祭祀神灵的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的地位日益提升,而佛教和道教则受到限制。昭格署兴盛与废止成为道教在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李氏政权;皇家道观;昭格署;符箓派;东亚文化秩序
1392年,李成桂推翻亲蒙古帝国的高丽国王纯宗,建立了李氏政权,以争取明朝支持,他向明朝称臣,并被赐国号“”。经过500余年的统治直到1897年才改国号“大韩”。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成为社会指导思想,而儒学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及国家行政原则。太祖深信符箓派能镇护国家、祈福禳灾,将高丽时建的多个门户合并,只留下松都昭格殿作为唯一之所。
太祖二年迁都汉阳,将无水雾醮太一神于昭格殿以祈时令调和。在景福宫修建期间,“开基致祭白岳及五方之神”,又修筑为举行祭天仪式设置的皇家 道观——昭格殿。在风霜雨雪等灾异来时,则通过斋醮科仪求保佑以免除灾异。
最早担任提调金瞻精通中国儒经史,又了解佛与 道。他曾上书要求不要牺牛用于文庙祭奠遭讥讽,但因才华外交能力得到欣赏。他详定星宿醮礼后提出再修大清观遭官员反对未能实施。在任提调后积极举行斋醮科仪有意使发展为“国教”。
然而受崇儒者影响,对待法术阴阳谶书态度变化,有焚烧也有重申继续奉行醮礼表达自然发展态度。总结来说,尽管没有形成固定的组织,一旦不为统治者重视便融入民间信仰或新宗教中,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它在半岛传播上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它虽然传播了一千多年但却难以长久稳定存在于历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