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亦平探究道教兴衰道德经全文与译文在王朝皇家道观中的考证与应用

【内容提要】:王朝初期,朱子学取代佛学成为王朝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指导思想。儒学逐渐成了官方统治思想及国家行政指导原则,道教的斋醮科仪则成为期望神灵保佑国泰民安的一种宗教仪式。太祖李成桂深信符箓派道教具有的镇护国家、祈福禳灾的神奇功能,在关闭高丽时建立的各种道观后,保留了昭格殿。虽然他的崇道政策经常会随着统治的需要及儒佛道三教关系力量的对比进行调整,但基本上延续高丽王朝尊崇符箓派道教的做法。

后来,太宗将这座带有皇家道观性质的昭格殿改为昭格署,作为国家祭祀道教神灵的场所。然而在王朝,除了王朝创建初期少数几位国王,后来的国王则具有明显的情商气质,其行政机构职责是执行国王意志,而国王又必须听取儒家学者们忠告。在复杂斗争旋涡中,儒学受到重视,而佛教和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排斥和限制;而由于没有形成固定的组织结构,一旦不被统治者重视,大多数时间里都会融入到民间信仰或新兴宗教之中。

最早担任昭格殿提调的是金瞻,他既精通中国儒学经史子集,又了解佛教与 道 教。他详定了星宿醮礼,并提出修建大清观以醮天皇大帝,但遭到了官员反对未能实施。在他任职期间,他利用提调权力积极在昭格殿举行斋醮科仪,有意使其发展为“国 教”。然而,由于受到崇儒者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君主对于 道 教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李 朝 实 录》等相关史料记载显示,在1393年太祖二年,将国都由开城迁至汉阳(今首尔),冬十一月,以无水且雾为由遣左承旨崔迤醮太一神于昭格殿以祈时令调和。此外,还有关于景福宫、北阙以及其他有关当时政治、文化环境下 道 教传播情况的情况记载。

本文结合《李 朝 实 录》等相关史料,对个中原因及对 道 教在半岛传播影响作一考论,以求得更深入理解历史背景下的 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这不仅涉及到古代韩民族 对象征意义上的文化认同,也关乎现代人对于过去如何通过跨文化交往塑造自身身份认同的一般认识。而此次研究依据的是大量原始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一种直接接触历史人物心境、思考方式的手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背后的动机,为进一步探讨人们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奠定基础。

关键词: 道 教; 王 朝; 皇 家 道 观; 昭 格 署; 符 箓 派 道 教

总结来说,本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 王 朝 在不同历史阶段 中 对于不同的哲学思想 如 儒 学 和 佛 学 的接受程度,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到 国家 政策 及 社会 生活模式。而同时,它也揭示出尽管这些思想可能存在竞争甚至冲突,但是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人类精神世界,其中每一种都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次试图去解读人类文明进程中各个元素相互作用并共同演化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