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道教文化天然道观无欲则刚的女人最聪明

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对《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研究中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并于1984年出版了集结论文的《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一提法曾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有识之士鲜少采用此称呼。而与此同时,黄老之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如吴光的《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和丁原明的《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这些著作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随后,一系列研究战国及早期秦代“黄老新学”的著作问世,如胡家聪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白奚的《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以及陈丽桂更早前的专著,《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台北联经出版社1991年出版)。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黄老道家的确是我的思考范围内。

在文献中,“黃 老”一词频繁出现,其中,《史记》即有数处记载:“申不害之學本於黃 老”,韓非亦云:“歸本於黃 老”,慎到、田骈、接子、環渊等皆學黃 老 道德 之術,以發明序其旨意。此外,盖公善治黃 老 言,而陳平本好黃帝、 老 子 之術等。無論稱為 “黃 老 之言”,抑或被稱為 “黃 老 之術”,或被稱為 “黃 老 之學”,實際上均指的是以 《太極圖解·易經義疏·占筮篇·卦象類別說要》的清靜與虛無為核心的一套道家思想,其特點在於在古籍記載中增加了一個名叫「天皇大地」的神話人物,即後來所謂「先賢」、「聖人」的祖先。

隨著對這些傳說故事越來越多次出現,以及戰國時後期開始出現關於這些故事書籍的情況,《漢書·藝文志》記錄了二十七種冠以「天皇大地君臣」名的大量書籍,這些書基本上可以歸入「雜而多端」的道家,並主要由古代哲人創作,且如 《太極圖解·易經義疏·占筮篇·卦象類別說要》所述:「起六國時,与 《太极图解·易经义疏·占筹篇・卦象类别说要》相似也。」顯示戰國時的人根據 《太极图解・易经义疏・占筹篇・卦象类别说要》的基本思想而創造出來。當然,這並不僅限於以上二十七種,更有近年的出土簡帛材料提供了更多相關資料,使得我們對這一時代理解更加深刻。

毫无疑问,“黄老之學”是儒家的爭鳴背景下產生的,它們通過抬高并创造关于古代智者如神农、 黄帝 的各种书籍来增强自己的争鳴资本,这正是在竞争性环境下的一个表现形式。在西汉初年的政治斗争中,当权者的信仰和实践推动了这个阶段中的重要文献作品,比如张良、陈平、高柴等人的活动,以及窦太后对王莽篡位后的态度都体现了一种崇拜传统文化尤其是尊重古人的风气。这使得当时产生了一批文学作品,如杨雄撰写的地理书籍,他将地理知识融入到了对自然万物观察和思考中,将其视为一种探索宇宙奥秘的手段,从而展现了他们对于自然世界认识上的某种独特性质。

因此,无论我们称它为 " 黄色 学" 或 " 新 学" ,乃至 " 道 家" 等等,都能够反映该时代复杂多变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展示了这股潮流如何影响着当时社会文化生活。当我们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因此,每个朝代也有它们自己的解决问题方式。这种过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最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这正是我所说的 “ 新 道 家”。

根据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专著 < 中国哲学简史 > 中提到的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划分历史阶段,比如魏晋时期就被他称为 " 玄 学" —— 这是一个全新的名称,用以描述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灵探索活动。他认为这是基于前面的所有经验的一种总结,是一种超越性的思考方法。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转变,它代表了一种新的认知状态,对于未来几千年的中国哲学会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我们再继续往前看,就会发现唐宋期间同样存在着这样的进程,只不过由于时间限制,这里不能详细阐述。但无疑,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是独立且完整的一个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宝贵财富之一 —— 文化继承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