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光同尘南华真经人物篇之八

此篇乃帝王所用之道理,帝王若能悟到此,便是回归古代的智慧。因此,本篇就在此止住。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大喜,以告蒲衣子崔云。蒲衣子曰:“何以知之?”有虞氏未及泰氏,泰氏如藏仁以要人心,又得人心,但未曾出於非人的行径。

有虞氏怀藏仁道以要结人心,也得到了众人的拥护。但还是比起非人的境界,更接近于无相与的状态,因此说“未始出於非人”。就像上古时期的泰氏,他们自然无为,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偶尔将自己比作马或牛,没有固定的名号,因为他们真正信实、德高,而且不曾入於非人的行为中。

然而,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想要这样做,所以说“未始入於非人”。由此可见,“未始出”和“未始入”字义相通。

肩吾见狂接舆,说:“日中何以语去声汝?”肩吾答:“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以身出经常之典。”

式义度,民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治天下,如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式义,用义以为准,则民必溺;凿河难成;蚊负山则不胜任。这正反映了圣人的治国方式,是先修正自己的品格,然后才能施行事务,并确保能够完成任务。

圣人的治国并不在外在乎?只需保持本性和分配给我们的角色,即正己然后行,再确保我们能办好事业。而且,就像鸟儿飞高避免矰弋的伤害,或鼷鼠深居神丘避开熏凿一样,那些二虫都懂得逃避危险,你怎会不知道呢?

天根游于殷阳,与无名的人遇面,对他说:“请问,为天下。”无名的人回答:“去吧。”你这个普通的人,还有什么问题没有搞错吗?

这话让人感到不安。我准备和造物者共处,如果厌烦,我还可以乘着莽眇的小鸟飞向六极以外的地方,那里既没有什么存在,也没有广阜田野。你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吗?或者,你是否感受到了我的治国理念所带来的动力?

老聃对阳子居说,有个人正在这里,一直强劲地前进,他追求的是敏捷与迅速,不断推动自己,使身体疲惫。他坚持学习,不停歇,就像是明王那样,可以媲美吗?老聃回答说,这只是圣人才有的技巧,他们劳累身体,却心里充满忧虑。这说明即便是明王,也不能完全达到圣人的境界,因为他们依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斗争。

《参同契》里提到,“牝鸡不独卵”,这意味着如果只专注于一部分技巧,就无法达到完美。这句话用来形容列子的不足之处。他虽然勤奋,但仍然远离了真正的理解和实践。如果想通过道教法门来影响世间,最重要的是人们必须相信你的力量才行啊!

尝试了一次之后,让列子第二次来见壶子。当时,壶子对列子说:“嘻!先生已经死了,现在又没再活过来,上面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你怎么看待这一切呢?”这番话让列子感到震惊,他的心情就像湿灰一样,对未来充满疑惑。他急忙回到壶子的身边,把这一切告诉了他。壶子笑着回答说,“气吾示之以地文,萌芽而不震,不稳定也不正确。”

这是指杜德机,是一种闭藏自我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发生变化,也不会表现出来。而且,在看到这些变化后,我们应该保持平静,从容应对,而不是被动挣扎或紧张焦虑。此乃至高境界的一种体现。不论是在内心还是外表,都应保持平衡与安宁。

接着,壶子的言辞变得更加深奥:

太冲莫胜卫平,

鲵桓审沉渊。

水成渊处,

泡沫浮水面,

这是讲述一个关于层次递进、静观内心世界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洞悉宇宙运行规律的大主题。在这个故事中,有三个关键点:

太冲莫胜卫平 - 这意味着最终目标 shouldn't be to surpass others, but rather to find balance within oneself.

鲵桓审沈渊 - This represents the ability to observe and understand the deeper layers of reality, even when it seems obscure or hidden.

水成渊处泡沫浮水面 - This symbolizes how one can see through illusions and superficialities by observing the natural world.

总结来说,这段文字传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它鼓励人们寻找内在平衡,与自然相融合,并从宏观角度理解生命中的微妙关系,以及如何超越表面的纷扰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其存在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它自身,而是在宇宙中的某种特殊位置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