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性疾病肆意蔓延,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人因此丧生,疫情之下生死又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在面对生离死别时我们心中总会充满悲痛之情,谁也不能坦然面对生死。庄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那么他对于生死是如何看待的呢?
庄子战国中期的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道家的主要创始人,与老子并成为“老庄”。不过相比于老子的文采要更胜一筹,他游历过许多国家,看到了很多的人文风情,所以其思想更有见地。
关于生死,庄子有着独到的见解。不过在那个时候很多的人对他的看法并不理解。在庄子的晚年,他的结发妻因病逝世,当听到这个噩耗时他的老朋友惠施急忙赶到庄子的家中吊唁,并担心他过于悲痛。然而当惠施看到庄子毫无悲伤之色,只是非常散漫地坐在地上,不时还和他人谈论着什么,更让人不解的是,他还拿着瓦罐拍打出旋律,不顾旁人的眼光放声高歌。
看到这一幕,惠施就气不打一处来。他指着庄子说:“这是你的结发妻,与你伉俪多年,为你绵延子嗣,照顾家中老小,如今她故去了,你说对生死看淡不难过也就罢了,现在却在这里高歌起舞,这不是太过分了吗?”听完惠施的话后,庄子的回答依旧平静:“我与她相伴一生,如今故去,我心里自然有悲,但我只是个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因此我也不难过。”
接着,一位叫做惠生的朋友愤愤地质问:“何为生死之理?”而这位名叫惠生的朋友正是在前面的场景里被激怒了,因为他的好友居然能如此冷漠处理自己的爱妻去世。这次提问显得有些尖锐。然而,无论他们怎么质疑或试图安慰,都无法改变那份超脱的态度。而且,这种超脱似乎是一种内心深层次的自信,而非简单的情感反应。
再回头看看他自己,对自己的死亡也是持一种极其淡泊的心态。他认为人乃一缕魂气聚集起来的一切,是生命的一部分;但生命终究会消散,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自然流转。他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尝尽生活中的美好,然后欣然接受生命结束后的自然过程,而不是因为恐惧而苦恼。在古代厚葬成风的情况下,即便身后留下的徒弟们也愿意尊从他的遗嘱,让天空覆盖作棺材,以示简约无华。但他们还是担忧那些野兽可能会啃食尸体,而这些担忧正反映出他们对于死亡恐惧和抗拒的心理状态。
尽管如此,这些细节并未影响到一个事实: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也有人能够坚定地维护这种超越常人的观点。《至乐》中的那句“活亦何欢?亡亦何惧。”正如同这样一个哲学家的深刻洞察:人类应当享受生命,同时接受它不可避免的事实——死亡。这才是真正领悟自然规律所需达到的境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勇敢面向自己的终末,将这份勇气转化为生活中的智慧,从而更加珍视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