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道教代表人之物化逍遥乃真仙境界也

。文高明见,许多人都曾见过果子从枝头坠落,却只有牛顿从中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许多人也都有做梦的经历,却只有庄子从一个梦中找到了通过物化进入绝对逍遥的途径。这梦,就是中国最为著名的蝴蝶梦,是历代骚客文人、宗教人士和哲学家不断解读、吟咏和憧憬的一个梦。

《庄子·齐物论》末尾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与基石,何谓物化?庄子《齐物论》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观点,指出天地人物皆由道气所化生,本属一体,并无二致。世人纷纷扰扰,执着于我见,不但毫无意义,更是束缚了自己的心性,使自己无法到达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只有放下我心,便能契合道,与物同化,以至于真正获得逍遥。

庄子崇尚逍遥游,那是一种独與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大鹏虽可飞九万里,但需借羊角风;列子的御风行走五日后方退,只因依靠风力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无法达到完全无待自适,但在精神层面上超越形体命运束缚,即可得到极大的自由。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仅需要完备的道德修养,还需以“心斋”、“坐忘”等方法超越心性,最终至于“无己”。这正如庄子的理想——不再区分是我还是他,我不是他又是什么?这种超脱,对生死、荣辱、利禄、是非,都具有全新的理解和看法。

比如,对于生死问题,他认为“方生方死”,即使身处生命,也难逃死亡,如环相连,无始无终。而对于自己的死亡,他也是超脱不问。他曾说:“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害怕被鸟类吃掉),“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有夺彼此何其偏也?”(在高处被鸟吃,在低处被虫吃,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古时人们把生死视作大事,而在庄子的眼里,它不过如此,一场春秋般短暂而易逝。他宁愿做乌龟,也不愿意做那些为了爵禄牺牲自己的人。他甚至觉得楚王相国宝座,不过是一副空壳,而他的追求则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理。

因此,被称作神人的庄子,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特别是道教的心性哲学,为早期道教补足了一些理论上的空白,为后来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内丹修炼的心灵探索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