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之复杂,学者久穷经皙首未能究竟。然有几点明白:辛亥以前,农历元旦在大年初一,立春称春节;辛亥后政府废农历改用公历,从1912年始,公历1月1日为元旦,大年初一名失去;1914年1月政府令改称大年初一为春节,让立春名也失去。
一年第一天从何时算起?历史多变。如果以现在农历为准,则夏代岁首正月初一、殷商岁首十二月初一、周代岁首十一月初一、秦代再提前至十月初一至西汉。汉武帝《太初历》恢复夏季的正月初一年头,这个岁首制后世相沿未改,但此岁首仅日常生活,不是干支纪年的岁首。
古代文明几乎最初都用阴历纪时。阴历的盈亏朔望周期直观明显,自然将其设定为时间周期,即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月。但阴曆与地球绕太阳的一周(365天)不合,因此需闰一个月才能追上太阳年的周期。
我们今天所说的24节气,是12个单数“节气”和12个双数“中气”的合称(从立春开始计,一逢单数为节气,如立春、惊蛰等,一逢双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等),把一个太阳年平分24份,是纯粹的太阳曆。汉武帝《太初歷》的最大贡献,在于以正月為歲首,以无中氣的閏二個為閏這兩點一直被後來各種曆法系統所沿用。因此,无论朝代如何更替,都离不开24節氣調節。
皇歷與陰曆錯位
乡土社会民众生活里,不重视纪年,但国家时间系统则是大问题。
漢代以前多沿用帝王名称加执政年份来纪年,有时也用太歲紀年代西漢末期才開始采用干支紀年代稱為干支紀時。
干支紀時系统中的歲首不在正 月 初 一,而在立 春 之 日。大约相当于公歷的2 月 3 日至5 日之间。在乡土社会的民众生活中,用阴曆应付日常生活,对国家来说,却是一个大的问题。
汉武帝《太初歴》最大的貢獻在於:以正 月 為歲 首,以無 中 氣 的 閏 二 個 為 閏 這 兩 點 直接影響到後來各種曆法系統的大致走向。
然而,這些問題並沒有阻止我們對古人生肖記載興趣。在傳統文化裡,每個人都屬於某一個生肖之一,並且每個生肖都有自己的特質和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與農業相關,也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界以及動物行為理解的一部分。
然而,這樣一個看似簡單而美好的概念,其實背後涉及了一系列複雜的地理位置和時間觀念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每個人都是根據出生的日期所屬到的「生肖」之一,而這個「生肖」則由十二地支決定,其中每一個地支又與一個動物相關聯。一整套完整的地支循環需要六十個不同的組合,所以從「子鼠」到「戌狗」,每一個地支都有一定的順序和關係。此外,每個地支還有一定的時間區間,它們通常會被連續使用七年的時間內逐步推移開來,並且它們也會隨著儒家哲學思想進行轉化演變,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成為了解過去事件或預測未來趨勢的一種工具。
然而,這樣子的想法並不是普遍接受的,它們更多的是受到當時社會政治情況影響,比如說戰爭或者宗教改革等因素可能導致一些地區或者社群認同不同的地支或動物符號。而且,這些符號也不一定只是一般性的象徵,它們經常伴隨着特定的禮儀規範或信仰信條,以及特殊的情感結構或社會角色扮演。
總之,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肖問題時,我們需要考慮到幾方面的事項:它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它怎麼形成?它是否具有某種深層意義?以及它如何通過時代變遷而保持其重要性?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至少是在許多地方——但我們仍然需要深入探索這一切,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們身處其中的人類文明史。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考慮到現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符號是否仍然具有相同程度上的重要性。我們將看到自己身處於一個巨大的歷史進程中,而這個進程既充滿挑戰,又充滿機遇。我希望我能夠幫助你回答你的問題,並引發你的好奇心,使你想要探索更多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