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入道之前,幸遇《列子》一书,其内容丰富,颇获益,但读至《杨朱》,心中涌起疑惑与迷茫。书中提及的放任之理,与世俗观念相悖,却能达到修行之境,这让我感到不安。我曾对邓道长询问“纯真”的含义,他指引我追求内心本真。
听闻此言,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为什么《杨朱》的放任之思能得道,那是因为它们找到并坚持自我的本心,不为外物所困。在古时,每位道士的修行道路不同,因为每人皆有独特的心性、认知和思维方式。
现今,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的中国道教,我们需严守风貌与纪律,以党的号召为指南,在党的带领下寻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提到戒律,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它是一种束缚,但实际上,它是用以管理我们的心性行为,让我们在不能自我约束时知道有神圣考校,有律法约束。这不仅保护个体,还维护社会秩序。
有人可能会质疑,为何要有戒律?既然修行都是内心本真,本性的修习,那么戒律又如何呢?经过深思,我发现戒律不是无缘无故存在,而是通过前辈们经验总结而成,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与自然世界达成平衡点。因此,戒律其实是一种调整,将内宇宙与外宇宙保持平衡,使得修行者能够达到内外统一、和谐发展的目的。
我的师父鼓励年轻一代勇于弘扬道教,并以身作则影响更多善信做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的事业。我理解这意味着利用戒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纠正偏差;使自己成为其他人的榜样,以示力量。积累小事成大举措,就像积水成渊一样,当我们将戒律当朋友,当老师,用它去纠偏扶正时,我相信我们的道风、容貌将卓尔不群;我们的修行将精进勇猛;我们的 道教发展将日新月异。
初看似约束,最终却是自我提升之路,也是悟道、体悟生命意义的一条阶梯。在此,我希望所有同门能透过表象看本质,以戒友以己师,在修炼中不断纠偏扶正,不改其心,无愧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