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乐:探寻无欲则刚的人物心路在天然道观中绘奏。古代礼乐文化占据重要地位,音乐在祭仪中扮演关键角色,如《礼记·乐记》所言,“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道教音乐,即道乐,是宗教信仰与教义宣扬的艺术形式,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行为方式。在斋醮和宣道布道时,道乐不可或缺。
从远古巫文化的祭仪乐舞开始形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华夏颂”、“步虚声”,再到唐宋时代繁荣发展,最终成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精粹。元人南芝庵在《唱论》中提及:“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指出 道乐之独特之处在于其与信仰内容密切相关。
演奏者以法器为主、乐器为辅,以清脆空灵的声音表达玄妙清远和超凡脱俗的神圣感。理论上,《太平经》记录了最早的音乐理论体系,其中提到了音阶、旋律等概念,并强调了音声与自然界相连。
“步虚声”被认为是众仙云游虚空时歌诵之声音,其腔调呈现高远虚空的情态,与庄子形容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相呼应。这不仅诉说了仙人的境界,也体现了道楽的精妙。此外,无欲而刚是一种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内涵被融入到了每一个节拍,每一句歌词,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听闻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宁静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