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经第一一八一章全文及译文中庄子是否真的能抛弃仁义的枷锁探寻庄子马蹄中的自然本性

探索《道德经》第一一八一章全文及译文中,庄子是否能抛弃仁义的枷锁——读《庄子·马蹄》

张永祥

《马蹄》开篇描绘了马的本性:自由奔腾、欢悦自得。然而,伯乐的到来却将这些自由天性的马逐渐变成被迫服从的人工品。庄子的文字如同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了人对动物无情剥削的一幕:“烧之、剔之、刻之、雒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死者十二三矣。”马儿受尽痛苦与折磨,只为满足人的需求。

这种对自然生命压抑和利用的情景,不仅发生在动物身上,也体现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常以自己为中心,对待他物而不闻其悲喜,更不顾它们所承受的苦难。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尊重其他生命,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老子曾感慨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他的批判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的痛心,他并不空穴来风,而是为了引导人们回归自然法则。

韩愈也曾提醒世人,即使有识千里马,但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心灵,那些千里马只能成为奴隶的手下,最终丧失自己的天性。这样的观点揭示了人类对于其他生命价值观念的忽视和错误认识。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中,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性的发展,无论是在野趣随意,或是在家安居。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没有外界强加或精神束缚,没有仁义礼乐说教限制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充满着爱与责任,而不是恐惧与控制,这正是庄子的逍遥思想所追求的状态。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片纯净无邪的地方,那里的居民平等相待,与鸟兽共生,这种理想化社会让人向往于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类关系与自然共存。但这种理想总是在现实混沌中消散,就像那片桃花源一样,被遗忘于历史长河中。

卢梭认为,“野蛮人所以不是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即使他们不知善恶,他们的情感平静和对事物无知,让他们保持纯真的本质。而庄子则提倡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状态,从而摆脱复杂多余的心智束缚。他呼吁人们尊重自然,无为而治,因为那些尘世间的仁义礼乐反倒破坏了原有的真实美好状态。

最终,在岁月流转的大河边上,我们寻找着那个属于我们精神故园的地方,那片“同域而居”的地方,让我们放下一切繁华,只愿随着清流漂泊远去。在那里,我们会找到那个回家的热望,并且会有机会看到庄子的言谈如参天巨木般支撑我们的希望。